摒弃“悬浮”写上海
最近,何晴编剧的《小别离》摘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她本人也获得了“优秀编剧”提名奖。目前,她正在埋头创作一部以“上海家政新时代新服务”为题材的电视剧《天才管家》。何晴告诉记者,观众现在最厌烦的就是不接地气的“悬浮剧”,这部写的全是上海人和上海事的新作,写了整整四年,四易其稿,反复打磨、精心创作,目的就是想打造一部以上海城市为背景、既接地气又有新意的力作。曾拍摄过《保姆》《保姆与保安》等上海家政服务题材剧的制片人王志芳说,与前些年有些上海题材剧故意回避地域特色不同,《天才管家》就是要展现浓郁的上海特色和上海的城市风采。
坚持在创作中凸显上海城市特色的还有《浦东人家》,该剧编剧陶玲芬说:“我写浦东,剧中人必须是只在浦东这片土地上才有的人,剧中事必须是只在浦东才可能发生的事,这是我的承诺。”她说,在把这部50集电视剧剧本交给导演杨亚洲之前,自己要以“无可取代”的艺术标准去仔细打磨,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
曾经一度缺自信
何晴、陶玲芬等编剧坚持在自己的剧本中体现上海地域特色,这显示了当下上海影视创作的自信。曾几何时,不少上海现实题材剧虽然写的是上海,却故意淡化了上海城市特色,或以滨江、江州、滨海等虚构地名替代,理由是若上海地方风情太浓,观众就会受局限,而这种“悬浮”背后透出的正是上海影视对自身城市文化的不自信。
其实,并不是上海题材有问题,而是有些上海题材电视剧一度显出了小家子气,影响了声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当代题材电视剧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儿女情长》《孽债》《十六岁花季》《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夺子战争》《何须再回首》等一大批沪产剧,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但由于盲目跟风,视野过窄,上海现实题材剧曾一度变成了“弄堂人家”“婆婆妈妈”的代名词,损害了自身的城市文化品牌。
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辉煌、卓越相比,上海现实题材剧创作显得有点滞后。著名编剧高满堂曾对上海电视剧提出过批评,他认为,选材上有“大上海小文化”的局限,钻到一个里弄、一个家庭里就无休无止,显得琐碎化,不深刻。他说,期待上海能出荡气回肠、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能更广阔些、大气些、厚重些,体现出大上海的一个“大”字来。
显现时代大格局
近年来,不少“非沪产”上海题材剧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率。获飞天奖的《欢乐颂》以上海为背景,以“欢乐五美”的命运起伏、情感纠葛为线索,显示了当代上海的城市魅力。《我的前半生》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原著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搬上荧屏却改成了当下繁华、时尚的上海,全剧透出一种浓郁的上海色彩和时代光芒。电视剧《我是杜拉拉》也将原著故事发生地北京改成了上海,剧中一些人物的台词也带着浓郁的上海味……
事实上,上海电视剧近年来不断有精品力作涌现,如《平凡的世界》《彭德怀元帅》《焦裕禄》等,但相比之下,上海现实题材力作却不多。正在紧张拍摄的重点剧《大江大河》,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突围的浮沉故事。最后,主人公们都汇集在上海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并成为了中坚力量。电视剧《大浦东》是一部全景式聚焦浦东开发开放的剧作,它以大时代构建、小切口叙事,聚焦陆家嘴、浦东洋泾老街的风云变幻,体现了个人与时代同命运的宏大主题,展现了上海城市的飞速发展……
上海正在加大力度拍摄现实题材剧,以无愧于这个时代。《大江大河》《大浦东》等都从“大”字入手,并非偶然,可见沪产现实题材剧正在自觉融入新时代的大潮流,展现出大格局。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