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海深部计划”科考获重大成果
新发现两处古热液区,命名为“南溟”“楼兰”
王蔚
  本报讯 (首席记者 王蔚)昨天凌晨1时许,随着“嘉庚”号科考船停靠厦门通达码头,由同济大学主导的历时一月的南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航次完成了预定的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说:“在这次科考中,我们在地质、生物和沉积动力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采集到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数据和样品,这为深化‘南海深部计划’的构造、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此次是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组织的一次重要科考航次。来自国内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等多专业的22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团队,利用所租用的加拿大遥控深潜机器人“ROPOS”,对从南海东北到中南部陆坡的冷泉、海山和特殊沉积区高效地进行了33次科学下潜考察,水下时间累计320小时,单次水下科学作业时间最长达33小时。累计航程2600海里,下潜最大深度为3850米。

  “我们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并采集到古热液烟囱样品。这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发现。”周怀阳教授介绍,由于海底古热液区分布有限、标志不明显,古热液区的寻找和发现十分困难,至今在深海发现的古热液区数量十分有限。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发现一处古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南溟”热液区和“楼兰”热液区,其中由富集古热液烟囱或热液沉淀物丘构成的“南溟”热液区范围至少有700米长。

  “相对于现代大洋扩张中心较新的热液活动来说,这次南海海底古热液区的发现和研究,对金属成矿及其后期风化富集过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潜在金属资源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怀阳教授说。

  此次科考成果丰富,科学家们还获其他多项科学新发现:新发现一处在南海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底铁锰结核区,并基本确定了2013年发现的蛟龙海山铁锰结核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特征,将为南海铁锰结核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基础;对南海北部至中南部的10座海山进行了近底考察,发现水深600米以下的海山绝大多数地方都有火山岩出露,发现了一处深海罕见的、位于1500米水深海山上的非常壮观的火山岩柱状节理构造;在东沙东北上陆架区发现的米级平行线状沙脊和叠加其上的厘米级海底波痕、在福尔摩沙和九龙海底峡谷发现的巨型沙波区及泥火山、以及观察到的大规模滑塌构造、沉积物波痕及线状沙脊等复杂多样的沉积构造和地貌特征,刷新了以往对海底沉积特征的认识,为理解南海北部海底不同类型沉积区的沉积动力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在此次科考中,科学家们还对南海北坡一处活动冷泉的大型生物群落及其冷泉碳酸盐的发育进行了系统的基线调查和环境原位观测,基本摸清了该活动冷泉的发育区域以及分布特征;对多座海山的大型生物进行了探索性现场观察及采样,初步掌握了它们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南海海山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对南海沉木进行了现场观察与采样,为深入研究沉木与西太平洋冷泉及热液生态系统相互之间的连通性提供宝贵资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教育/新民环球·广告
“南海深部计划”科考获重大成果
全球卫星导航中国“天音计划”发布
一尘不染意义何在?
复旦动植物标本馆新馆落成
上海内贸改革八项试点 列入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南海深部计划”科考获重大成果 2018-05-17 2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