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正式成立,将“商家信誉”从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转向数据化、指标化、精准化的目标发展,为降低流通制度成本带来利好。
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上海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互共享机制,已归集29家国内龙头平台企业的市场信用信息40万条,向市场推送公共信用信息70万条。全国首个跨领域跨行业的商务诚信联盟、全国首份市场信用奖惩清单也都在上海出现。本市发布了10个重点商圈商务信用指数研究成果,并联合阿里研究院开展上海市中小企业商务诚信指数研究,在全国范围首次为社会提供信用评价公共服务。
可追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新零售、平台化等新业态,成为降低流通交易成本的助力。
市商务委表示,在追溯技术方面,本市已推进112个本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项目建设,搭建第三方追溯管理平台,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百联商业互联网创客中心、上汽安吉人工智能实验室、欧冶大数据与区块链实验室、携程旅游大数据实验室等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已经搭建完成。
此外,为推动市场转型,上海在B2B领域加快培育网络化、平台化的商品交易市场,欧冶云商、上海钢联、易贸集团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正向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程集约化发展。在B2C领域则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研究推进无人售货架、无人便利店、自助售卖、新型生鲜商超等新零售业态发展。
2017年,全市平台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
从田头到门店的“三次不倒筐”配送模式,延伸追溯链条到种植养殖环节,80个紧密型规模化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实现从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追溯。农产品可视化追溯也在推进。
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本市在物流标准化试点基础上,积极争取列入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首批重点城市,在集成物流标准化、重要产品追溯、供应链平台三大领域开展综合性试点,37个项目已通过评审。
今年本市制定了《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实施新消费引领、商业地标重塑等八个专项行动。为在内贸流通领域扩大消费,本市采取了举办上海购物节、推进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试点、设立9个“夜上海特色消费示范区”等多项措施。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