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南壶怪”许四海(下)
王琪森
  ◆ 王琪森

  收藏宏富建壶馆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特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开创过民国紫砂艺术的鼎盛期。当时宜兴紫砂界的大部分一流名家云集黄浦江畔,真正形成了一个海上紫砂壶艺大师群体,他们中有陈光明、蒋彦庭、裴石民、程寿珍、冯桂林、王寅春、朱可心等,还有当时属学生辈、日后成为大师的顾景舟、蒋蓉、王石耕等。可以讲这是现代壶艺史上最卓越、最优秀的精英团队。

  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的许四海,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回到上海,他把自己的紫砂工作室起名为“弄陶居”。为了使自己的壶艺更上层楼,他经常去问艺唐云大师。云老不仅慷慨地将名家壶送给他,还大度地将曼生壶借给他,让他带回家中细细地研究借鉴。

  在“弄陶居”内,许四海勤奋刻苦地弄陶制壶,力求形成海派壶艺的风格特征。他的制壶构思新颖、造型独特、气度雍容、工艺精湛。以“四海壶”声誉鹊起,他在这些壶底,时常钤上“拾荒人”的字号落款章。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字号交织着他童年的多少辛酸与憧憬。

  许四海,1946年出生在江苏盐城,自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后随母亲逃荒到上海,他挎起破篮在路边街角拾荒。后来,他当上了电车售票员,不久,又参军入伍,在抗美援越的战场上曾出生入死地浴血奋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泯灭对艺术的爱好。

  转眼到了1987年,“紫砂文化热”已形成了高潮。特别是自1985年的《当代复兴紫砂文化展》之后,许四海心中开始萌动着一个夙愿:我国独特的紫砂艺术历史悠久,大师辈出,精品荟萃,却至今没有一个紫砂壶艺术馆。也就在这个时候,许四海告别了宛南五村的二室户,在靠近静安寺的愚园路买了一套三室的新式公寓房。于是,他在最大一间的客厅内,于1987年10月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人的“四海茶具馆”,成为海派紫砂文化复兴的东风第一枝,从而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四海对现状并不满足,他是颇有家国情怀与大追求的人,他觉得“紫砂热”兴起后,更要作历史的沉淀和艺术的思考,也需提升其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境界,他感到建在愚园路“弄陶居”中的“四海茶具馆”,无论规模、格局都太小,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砂壶的当代辉煌不相匹配。为此,他竭尽全力,不惜举债,于1988年买下了兴国路322号一幢独立的老洋房及庭园。经过翻建与改造,于1992年12月18日经上海市文管会批准,在此正式挂牌成立了“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正式注册的私人博物馆。

  1997年,在上海市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许四海又在上海嘉定江桥曹安路1978号建造了“百佛园”。“百佛园”占地面积达40余亩,遍植古树嘉木,名花奇卉。有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有亭台楼阁,长廊水榭。一百余尊西晋魏唐以来造型古朴、流派纷呈的古雕佛像供奉于繁花秀树、山水轩堂之间,守望春花秋月,静观日出月落。从1988年在愚园路建“四海茶具馆”,1992年在兴国路建“四海壶具博物馆”到1997年在曹安路建 “百佛园”,这十年期间,许四海殚精竭虑、筚路蓝缕、锲而不舍,完成了海派茶文化建设的三级飞跃。四海壶具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汇聚着历史风云,都蕴含着岁月沧桑,都凝集着传奇故事。如镇馆之宝的大亨“缀只壶”,被中国紫砂界尊为“壶中之王”。

  倾力打造一带一路博物馆群

  一个人的追求、信仰、价值、理想,不仅承载着最初的信念执着,而且也会抉择最终的精神家园,实现最高的人生目标。2013年,正值金桂飘香、枫叶含丹的时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敏感而睿智的许四海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而获得了及时而宝贵的创新思路和创新理念。许四海认为历史地看,“一带一路”的主体构成是丝绸、茶叶、瓷器。由茶文化而联手的壶文化,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体系建构和民族人文的史脉艺绪。自己作为一个茶人与壶人,应当有责任和担当来发掘与开拓、振兴与弘扬茶文化、壶文化的“一带一路”,体现海派文化“追求卓越”、“有容乃大”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唯有大抱负才能有大作为。从2013年12月起,许四海对百佛园的茶文化、壶文化格局作了大调整和大改动。一、保留原先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并作进一步的调整提升。二、新建吴觉农纪念馆,将原来的100多平方米扩大至400多平方米。正是吴觉农最早考证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在最初的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就飘拂着茶香。三、新建陆羽纪念馆及陆羽亭。陆羽是中国唐代茶圣,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一带一路”上享誉国际的茶文化名人。四、新建中国茶圣博物馆。以讴歌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茶叶发现者功绩,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筹建这样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一带一路茶文化博物馆群,需要查找多少文献史述,考评多少史实传说,搜寻多少实物资料。为此,耗费了许四海大量的精力,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财力,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时他也觉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依然咬紧牙关,执着前行。

  他全身心地投入一带一路茶文化博物的建造。2016年5月15日,正是许四海的七十岁生日,他在“百佛园”中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宣布从当天起许四海制壶“封刀”,将所有制壶的18方落款章:四海陶艺、拾荒人、门外汉、百壶斋、壶天阁等全部用水晶浇铸在一起,从今往后专心致力于一带一路茶文化博物馆的建造。从1982年涉足紫砂至2016年,34年的壶艺人生,他共制作了1100多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著名收藏家所收藏。在各家媒体报道了许四海“封刀”的消息后,不少收藏家扼腕为之痛惜。七十岁的制壶大师正进入人壶俱老的最佳、最成熟期,四海壶本来就一壶难求,如今戛然而止,从此不制四海壶,可惜、遗憾呀!但也有不少人为此称赞,许四海选择了一项大事业,显示了大追求。

  2017年4月,新建的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了许四海花12年时间所收集的吴觉农的大量手稿及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照片。吴觉农的家属也为许四海的精神所感动,无偿地捐出了吴觉农生前所用的书桌、手表、文具乃至钢琴。2017年10月,中国古代茶圣陆羽纪念馆开馆,许四海将数十年来竭尽全力收集的有关陆羽的史料、文献、著述、茶具、出土文物等以系统、全面、规范、精练的形式展示了出来,具有学术性、史学性、专业性、文献性,从而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许四海颇有历史意识地认为:目前我国在世界各国建有孔子学院,实际上也应建立贡茶学院。大唐之际,由陆羽倡导建立的贡茶院从东京洛阳到西京西安,从江陵到重庆,不仅遍布中华,而且远传日本、东南亚及欧洲,这也是“一带一路”复兴茶文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许四海正致力于中国远古茶圣神农氏纪念馆的筹建。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古代茶圣陆羽到远古茶圣神农氏,由此清晰而翔实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脉络谱系及历史的链接发展,从而呈现了“一带一路”上茶文化美丽的历史画卷和无限风光。从“弄陶居”到“百佛园”,从七十“封刀”到全身心投入建造“一带一路”博物馆群,许四海可谓是不忘初心,抓铁有痕,砥砺奋进。

  摘自《上海纪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江南壶怪”许四海(下)
第四极
我和霍金的生活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6“江南壶怪”许四海(下) 2018-05-1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