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老兵新传
这里再说说“向阳红09”船。该船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45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由中船708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满载排水量4435吨,航速18.20节,自持力60天,定员150人。1978年12月下水服役,隶属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上设有国内首制的万米测深仪,以及当时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备的气象设备、通讯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调查设备,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地质、生物等科学研究工作。该船甫一诞生就参加了联合国气象组织在全球进行的第一次大气试验。紧接着,又奉命与美国“海洋学家”号海洋考察船合作,执行了“中美长江口联合调查计划”。
当然,大海行船不会永远一帆风顺。1981年12月一个普通冬日,“向阳红09”船遭遇了下水以来最大的一次劫难。它在渤海进行黄渤海断面调查。主机舱值班人员发现回油管破裂,值班员采取了补救措施,准备到达站点主机停车后再抢修。然而,航行振动使回油管裂缝变大,燃油突然冒出,喷到了温度超过380摄氏度的管路上,霎时引发大火。全船断电,火光闪闪。危难之际,海军舰船赶到事发海域,奋力抢救出全部船员,并扑灭了火灾。
有关方面对“向阳红09”船充满感情,看到主要设备尚好,决定全面大修,使其再振雄风。经过一年的恢复性修理,这艘科考船凤凰涅槃般再度崛起,先后又执行了“中美东海联合调查”“中日合作黑潮调查”“中法长江口沉积调查”等重大任务,被大家亲切地简称为“向九”船,是中国三大功勋海洋调查船之一。
时至2006年,“向九”已是一艘近30年船龄的老船,按现任船长陈存本的话说:“要是按人的寿命算,这船至少有200岁了。”然而,2006年6月20日,国家海洋局批准“向阳红09”船作为载人潜水器海试用船。
母船,顾名思义,就是潜器或者飞机在海上工作和维护的平台。因为深潜器体积小,航程短,内部没有生活设施,所以,它不像柴电潜艇或核动力潜艇似的,可以完全自主运行,而是必须依靠母船运载和补充能量。每次进行海上作业时,要由专用吊车将其布放入海,完成任务之后,再回收到母船甲板上。
这就如同航空母舰,担负着作战飞机前往远方预定海域执行任务,然后再飞回到甲板上加油休整。实际上,工作母船的怀抱就是潜水器驰骋深海大洋的家。当7000米载人深潜器立项之初,从科技部的863自动化水下机器人领域,到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的重大专项总体组,就已经通盘考虑如何同步进行深潜器母船的建设。按国外成熟经验:深海潜水器要有专用工作母船,比如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有“亚特兰蒂斯”号母船,俄罗斯“和平一号”深潜器有“费奥多罗夫院士”号母船等等。然而,经过专家们详细考察论证:我国如果新建一艘专用母船的话,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工期长,成本高,显然无法适应863重大专项的研发节奏。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从现有的科学考察船中,寻找一艘符合条件的船舶进行改装,使其能够尽快达到承载潜水器海试的能力。思路一旦形成,立即行动起来。最后“向阳红09”船被选中。经过一系列考察准备后,于2006年12月24日开进中海工业集团上海立丰造船厂进行增改装改造。
按照北海分局和701所项目组的研究论证制定的《“向阳红09”船作为深潜试验母船船舶部分改装方案》,施工单位大刀阔斧,开膛剖肚,把主、辅机全部掏空,拆除陈旧设备,拆解船艉部和部分舱室。时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和北海分局副局长滕征光来到改装现场检查,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张利民不放心地问道:“老滕,简直是大卸八块了,你看改装后的情况会怎么样?”滕征光曾担任过该船的船长,历经风吹浪打的考验,了解这名“老兵”的筋骨,稍微斟酌了一下,掷地有声地说:“不会有问题。老‘向九’经得起折腾。”
2007年11月28日,上海立丰造船厂一派节日气氛。“‘向阳红09’深潜试验母船增改装工程完工交接庆典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立丰造船厂的总经理将一把扎着红花的钥匙模型交到了“向阳红09”船的船长窦永林手中。这象征着我国载人深潜器试验母船正式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