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农民
陈甬沪

  陈甬沪

  当年称郊区农民为“阿乡”,事过境迁,上海“乡下人”现在吃香了,那个年代拼命奋斗“变过”身份者,再要当农民,难了!那些世代务农的老农,如今也有了“养老金”,于是乎,谁不对上海农民刮目相看?

  买下农民老屋改建成洋房,置身在花香鸟语下的文友老于常常显摆:呼吸着清新泥土味的空气,品尝着劳作后菜蔬,休憩在前庭后院别墅房……悠然自得。可惜前不久住房因拓路拆迁,有“居住权”而无宅基“产权”,只能羡慕农户住新房,打道回府的他感叹上海农民真幸福!想当年,一江之隔一步之遥就因“身份”而天壤之别。

  那年高中毕业因家贫而返乡的刘兄,耿直、纯朴而较真。那时他真穷,中午放学同学有吃食堂蒸饭的,有自带饭菜的,有回家吃的,他也回家但只能把头伸进水缸中大口大口地灌饱肚子;一双布鞋进校门前,才舍得穿上脚。刘兄返乡后凭着知识、智慧很快培育出瓜果良品,那年夏天拉着一车葡萄到市区卖,一些小市民以“酸不酸”“甜不甜”尝味,白吃了半斤才称上一斤,刘兄则在一旁乐呵呵着。令他恼火的是,来了一伙“红袖章”统统“充公”,那时又有谁羡慕“阿乡”?

  如今大变样了,比如,新生儿没有了农民或市民之别,然而人们对农民的认知仍有误区。崇明土生土长的农民顾彬睿智、自信而善断,此刻他正在崇明区假日岛农庄举办的第六届草莓节上与一些人交流,他对获奖草莓的品牌、品种、形态、色质、颜值、口感、香气等评头论足。他们的动静并不大,但言词的专业性、通俗性,现场评委都被他吸引了。有人按他的解说品尝草莓,嗨!口味顿感高下,于是一下集聚全场参与者的眼光,原本以为这些“空发议论”者是“吃货”,或“风投”,但走眼了!

  这些地地道道的“上海农民”,如今有着农艺师、经理人、网络人等“头衔”,他们是新上海农民的缩影。

  顾彬这位假日岛农庄的总经理,非农庄投资者,只是职业经理人。农庄董事会委任于他,在于他与发小们打造的“乐活兄弟”品牌,帮助农民解决了“只会种,不会卖”难题。顾彬接手农庄从需求、品质入手,将过去只有“假日”才有度假者的农庄,变为365天每天有。这样的农民职业经理人已遍及全市,成了上海农民的新名片。

  好学、执著而务实的王睿昱是“天空之城”都市农业的经营者。他破解着“面对黄土背朝天”千年的难题,创新了需求链合一的经营模式,将体验式农业覆盖到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比如从“农超对接”,延伸到“田头到桌头”;比如从“田头种植”延伸到“社区种植”;比如从“观赏性种植”延伸到“消费性种植”。最近他的“农创”内容已被宝山区列为中国第三届“创翼大赛”选拔赛的项目之一。

  “首席农夫”薛峰严谨、前瞻而创新,6月24日成功举办了上海崇明首届“插秧节”,呼应了国务院最近批准的“农民丰收节”,让参与者感受到,收获需要播种耕耘支撑,仪式感的庄重才有成就感的基石。他顺应农时节气,举办农事活动,通过插秧节、南瓜节等活动强化有机、生态、健康理念,引导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无疑令人期待。

  节俭而吝啬、狡黠而狡猾、自卑而自私并非农民特有品行,现代经济、现代技术、现代市场,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上海农民以粮王、菜王、果王、鸡王等描绘出新时代上海农民的新形象,展现出农业是一个有尊严的产业,农民也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而新农业则福至你我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生态上海·专版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慈善专版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上海农民
访渡边淳一文学馆
同心载道
唐云与发小
盲人做梦
驰 骋(摄影)
一场“伪球迷们”的狂欢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上海农民 2018-07-25 2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