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汗”作诱饵,捉蚊要活的!
左妍
■ 医师用吸蚊器捉蚊子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昨天下午3时多,室外温度仍高达35℃,位于苏州河畔的某小区绿化带,一张四四方方的双层蚊帐搭建完毕。准备就绪,身着短袖的张柳颖迅速钻进里层蚊帐。艳阳直射下,小张很快就汗流浃背。“大热天,你们在干嘛?”路过的居民不解。“捉蚊子,她是诱饵。”蚊帐外,普陀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医师徐宏解释道。

  别人看到蚊子就躲,他们竟拿自己做饵引蚊子?原来,普陀区疾控中心和街镇除害站的病媒工作人员正在工作,他们要把蚊子活捉,监测周边蚊子密度。

  无风闷热的环境,小张全身汗淋淋。这种散发大量汗味和二氧化碳的状态,正是蚊子难以抗拒的“体香”。一旁,徐宏提着吸蚊器,静静等候猎物光临。突然,一只蚊子从外层蚊帐底部飞入,迅速被吸入吸蚊器。这是一只白纹伊蚊,是上海本地的常见蚊种,俗称“花脚蚊子”,也是登革热的中间宿主。

  尽管近年来上海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非常罕见,但随着市民出国旅行日渐频繁,登革热输入性风险也逐步增高。短短30分钟,他们就成功捕捉到4只白纹伊蚊。

  每年夏季,病媒工作人员都要外出定点捉蚊。普陀区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控制科主管医师夏斯伟介绍,虽然现在已有机器模拟人体气味诱捕蚊子,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还是以人为饵。

  日暮西山,“捉蚊侠”收工了。工作群里传来消息,另一队监测点靠近河岸,有工作人员被咬了7个包。夏斯伟说,实际上,捉蚊子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蚊幼孳生地调查、成蚊监测、蜱虫监测、病媒生物耐药性试验等将不止持续一个夏天,而是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人物/新民环球
外卖哥烈日下等送餐,情何以堪
“香汗”作诱饵,捉蚊要活的!
毒枭保姆
电缆耷拉影响交通 民警酷暑中托举半小时
“拼多多”平台现大量假冒货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香汗”作诱饵,捉蚊要活的! 2018-08-02 2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