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评王勉的地域风情散文
~~~——评王勉的地域风情散文
~~~——评王勉的地域风情散文
~~~——评王勉的地域风情散文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不忆江南
——评王勉的地域风情散文
王纪人
  王纪人

  中国文人,尤其是作家和艺术家,都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修养。但对于其中不少文人来说,乡恋、乡愁,生他养他的故土和所在方言区的人文环境,更是重于一切,高于所有。上海作家王勉去过国内外不少地方,但正如他在《生命的感悟》中所说:“踏上旅途,总希望能找到几处赏心悦目的景观,以不虚此行。可往往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筋疲力尽,仍少见可人的风景。于是悔叹:早知如此,何必远游!”

  在散文的各种类别中,我尤其欣赏能够充分体现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作品,它们往往因饱含民间性、地域性和时间性而耐人寻味。我把这类散文称为“地域风情散文”。

  王勉是地道的松江人,一向生活在这江南繁华富庶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灵秀之所,而且日日以生命感悟着这上海之根。他对家乡的挚爱和傲骄之情,成了他描绘故土山水风光文物的不息动力,并追怀其光辉的人文历史。在《<平复贴>随想》里,他就指出“上海成陆未久,松江便是千年文化的源头”,然后追溯到华亭侯陆逊,其子“云间二陆”则是后来众多文人墨客、名士大家的祖师级的人物。在现代文人中,他以同乡的自豪感写了从松江出走的朱雯和赵家璧,前者是把阿·托尔斯泰和雷马克的名著译介到中国来的大翻译家,后者是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大出版家。 

  我们不仅在王勉散文中见到他对松江历史追根溯源的深重情结,而且在他大量有关家乡的人文景观、饮食起居和工艺文物的描写叙述中,体验到江南文化特有的灵性和韵味。盛行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松江顾绣,以著名的文人画为蓝本,绣工精致细腻,不留针脚痕迹,堪比原作,因此居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上,为东方之瑰宝。《顾绣》一文述其始于露香园顾家长媳之手创,名扬天下,并得到云间派书画大家董其昌的题跋和江南复社名士陈子龙的赞誉。文字简练,却考略甚详。除《顾绣》外,王勉还写过蓝印花布、徽墨、画瓷、书法、苏州园林、昆剧等等,大多为江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勉对江南的饮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他津津乐道的尽是寻常的江南风味、上海的本帮菜和松江市井的日常饮食文化。如羊肉烧酒、松仁鲈鱼、腌笃鲜、大闸蟹、功德林素食,乃至喝粥、吃泡饭之类。虽然十分普通家常,但经他生花妙笔一番形容,倒也活色生香。《茶馆写意》写的是江南小镇的茶馆,自然有别于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更不同于现今高大上的茶艺馆。那是沿河的老式茶馆,第一缕曙光将现未现之际,开茶馆的老伯便卸下了排门板。凌晨四点,最早的茶客已经来到。待抿茶声此起彼伏,茶馆也热闹了起来,有喝不完的茶,便有说不完的话……这里没有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也就是小镇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和单曲循环的日常生活。

  散文不同于小说和戏剧,它不需要波澜起伏的故事和剑拔弩张的冲突,只需要一种情怀和节奏,其间流淌着千百年来的生活和地域风情。而在《王勉散文精选》一书的众多散文里,更多呈现的是太湖流域的小江南风光,是那种处在相对富庶的鱼米之乡、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悠久的人文传统下的巿民生活和文人情怀。它使我不由得想到了白居易的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广告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倡导身心俱佳的健康观
能不忆江南
新书速递
外宣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4能不忆江南 2018-08-05 2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