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同志曾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主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理论上有许多创新。《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这本书用案例的形式,记录、反映和再现了赵启正对新闻传播特别是对外宣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和创新。
赵启正同志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提出了对外宣传的新思路,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开创了外宣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新闻官”。
赵启正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长期在原子能和航天部门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对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在上海担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和浦东开发办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对外工作经验,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他面对世界各国的总统、总理等高官和国际知名记者、媒体总裁、企业家等,或交流对话,或接受采访、发表演讲,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立场,态度鲜明,语言生动,平易近人,被外国媒体赞誉。
赵启正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有人研究了赵启正演讲的“套路”,他往往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列出一组有说服力的数字,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套路”往往能吸引听众,引起共鸣,屡获成功。
赵启正认为,“故事最接近真理”。你对别人讲理论、讲结论,等于请别人吃维生素C,不一定合别人的口味。你给人家吃苹果(也就是讲故事),色香味俱全,吃下苹果,维生素C也就在其中了。
赵启正不但实践经验丰富,而且重视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他提出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对外宣传新思路,用语通俗,内涵丰富;他提出的“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言简意赅,充满智慧,是对新闻理论和传播艺术的创新;他亲自抓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新闻发言人培训,推进了中国新闻发布的制度化和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正如著名作家铁凝所说:“赵启正以世界不同文化间生动而理性的对话,为读者提供了观察、理解今日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新视角。”中国香港媒体说他是“严肃的新闻发言人,微笑的公关大使,爱挑战的新闻官,诲人不倦的学者,善解人意的长者”。
赵启正的许多演讲、报告、文章、答记者问,是对外宣传的经典案例。2005年以来,围绕对外宣传这个主题,他已先后出版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等10多本著作,有些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外文,扩大了中国的影响。2018年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15周年论坛”,向赵启正颁发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纪念牌。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用60个案例,反映了赵启正在对外宣传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把这些创新概括为八个方面,构成本书“案例”篇8编的内容。“导读”和“解读”部分,是对相关案例内涵的探讨、诠释和背景介绍。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面向实践。一年多前,我跟赵启正同志谈起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传媒行业干部培训问题,觉得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迅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许多教科书和培训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落后于实践的现象,从西方翻译引进的新闻传播学教材,更不会联系中国的实际。同时,我们过去的教学、培训工作不太重视案例教育。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和从业人员从成功的案例中学到的东西和得到的启示,往往比从单纯的理论教科书学到的还多。所以我觉得,把赵启正在新闻传播特别是对外宣传中一些成功的案例整理出版,作为在校学生的补充教材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可以成为在校学生的“入门向导”和从业人员的“实战指南”,弥补现有课本和培训教材的不足。赵启正同志想了一下,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并希望我来做这本书的编选工作。经过一年半的编选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精心加工,编成了这本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赵启正在对外宣传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是宣传文化战线的重要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本书的许多案例还包含了赵启正的人生体验。比如他多次谈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认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只要肯努力,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但这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取得预期的成功,因为成功还需要智慧,而智慧是由时间积累和阅历磨练出来的。他建议年轻人多与有智慧的长者交流,用很短的时间汲取前辈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的经验,让一个30岁的人具有40岁的智慧。这是赵启正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他把这个秘诀作为礼物送给年轻朋友,我相信这件礼物对渴望成才和成功的年轻朋友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