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100分制
这是我国首次基于全国样本数据面向社会公开发布该指数。指数的数据采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在上海市教委的协助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团队承担具体调研工作和数据分析。2017年10月至11月,在全国学生体质复核抽测期间,研究团队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
这份指数报告采用了100分制表达方式,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0.0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80.1分。
存在“倒挂现象”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健身行为的得分在2016年(40.8分)基础上下降了0.8分,其中,静态行为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2.2分和1.6分。报告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的分值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例如,在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小学生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降到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
“参与了运动,不一定等于实现了有效运动。”专家表示,在我国,从小学4年级起,学生的有效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减少,大大少于欧美同龄孩子的水平。从6年级起,孩子们的屏幕时间明显增加,每天平均超过2小时。
变被动为主动
调研人员分析,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体育健身的“被动”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较好,为80.1分。不过健身效果中体质健康水平的得分(小学93.4分、初中88.4分、高中89.6分)明显高于健身意识的得分(小学75.1分、初中70.3分、高中65.3分),且体育健身效果随着年级的提高存在着明显的“逆减现象”。
调查表明,如今,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对“初升高”阶段学生的体育健身参与和体质健康水平有明显作用,但这种作用效益的延续性较短。如何淡化“考”的应试痕迹,又能发挥“考”的持续导向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亟待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
“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有效运动时间、改善健身器材。”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这是为了提高儿童青少年健身指数要做的三件事,变被动为主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练,更要组织学生赛,在竞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锻炼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