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全国一批5A级景区的门票价格有望降低。目前,多地已出台国有景区降价的具体方案或计划。
以往,景区门票价格若有“调整”,极大概率是要涨价。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然而,每到“解禁年”,一些旅游景区就摩拳擦掌、酝酿涨价。涨价冲动之强烈,对“门票经济”依赖之深,可见一斑。
部分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多年来为人诟病。一些知名景区门票价格动辄过百,甚至有人戏称,门票比住宿还贵。景区门票让当地获得了不菲收入,但“门票经济”依赖症的弊病也显现了出来。门票价格过高,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意愿,还会制约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果游客的钱大半花在了门票上,还有多大余力在当地进行其他消费呢?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不仅仅是逛个景区,还应带动更多产品和服务发展,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那些依托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还应当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只算经济账。
除了降价,更要形成科学的定价机制。部分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承担了“额外负担”。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门票定价成本应严格限定在景区游览区域范围内维持景区正常运营所需的合理支出。剥离“额外负担”,意味着动利益、动奶酪。破除“门票经济”依赖症,倒逼旅游产业升级,旅游经济才能有更健康的发展,让更多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