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版画,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那些漆黑、苍劲、仿如炭笔的线刻作品?也许因为材质的特别,它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似乎是很难走近的艺术。其实,它也可以很近。
版画制作在中国至少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现存我国最早的有款刻年月的版画,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但近代以来,由于现代印刷业的问世及版画制作成本较高、工艺难等原因,不免渐趋冷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种新鲜的尝试在宝山杨行出现:以轻便的吹塑纸代替沉重的石板、木板等制版材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使版画复杂的工艺变得易学易做。从此,群众性的创作普及蓬勃展开。
吹塑纸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原料是发泡聚苯乙烯,成品是类似泡沫塑料的薄塑料泡沫纸,色彩丰富,尽可挑挑拣拣;价格便宜,在文具店或美术用品店都可以买到。有了新材料的助力,版画艺术仿佛插上了轻盈有力的翅膀。宝山的民间艺人从蓝印花布、灶头画、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内涵,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宝山地域特点、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吹塑纸那独特的材料,让画面兼具了粗犷与稚拙的质感,不信你看,是不是别具一格?
如今,吹塑纸版画已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社区、学校、机关……这多少归功于当年的创新。也许这对非遗传承来说也是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