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高一(3)班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我对京剧几乎毫无所知,若不是老师安排,我自然不会自己主动去看。怕我们看不懂,老师介绍了剧情。原来是“三国”故事,我有了兴趣。电影一开始曹操与杨修相遇在墓地,这不同寻常的场景立刻吸引了我,但看完才发觉不仅戏好看,还是一部良心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后,在祭奠郭嘉之墓时遇到了同来扫墓的杨修,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之后杨修成了管理军粮、战马的主簿,并向曹操立下军令状,半年之内便可将急需的粮草征来。他的确做到了,功劳最大的属他的好友——孔闻岱。剧情到这,第一个重要事件出现了,曹操在军粮到之前听信谗言,将孔闻岱杀了。杨修得知后悲痛欲绝,曹操却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还谎称是梦中杀人。杨修故意将曹操夫人在曹操半夜守灵时送去试探。不承想,曹操真的亲手杀死了妻子,就为了圆自己的谎。看到这里我落泪了。这是我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的,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曹操竟是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他鲜明的人物特征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好友开始有了芥蒂。
后来,曹操带兵出征,收到诸葛亮的一首藏头诗,杨修聪明过人,一下就猜出这是一个陷阱,让曹操赶紧退兵。曹操认为杨修太过聪明,自己显得毫无能力,坚不退兵。或许这也是曹操与杨修矛盾激化的另一个关键点。曹操的军队被困于斜谷之中,曹操以“鸡肋”作口令。杨修听后大喜,认为曹操说的“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是想退兵,便擅作主张安排手下大将退兵去守粮仓。终于,曹操彻底无法忍受杨修的“目中无人”,以扰乱军心的罪名,要将其处死。
此时,杨修却又立了大功,他擅自安排的大将成功抵御了诸葛亮军队的偷袭。将士们纷纷为杨修求情,这似乎是火上浇油,曹操更不肯刀下留人。此处,曹操有一句台词:“我实在是不想杀你,可我又不得不杀你”。为什么呢?我仔细思考了一番,总结杨修的死因是:
首先是两人性格上极大的冲突。曹操疑心重,觉得杨修是因为其杀孔闻岱耿耿于怀,才阻碍其出兵斜谷,还时不时故意卖弄自己的才华,使他难堪。而杨修是个直言不讳的人,觉得曹操是被其身边的奸臣迷惑,看见曹操做得不对一定要说。之后的矛盾产生也不难理解了。杨修的直白总是让曹操在众将面前颜面尽失。有时他接受了,内心还是很不情愿,而身旁有一个奸臣还常煽风点火,他自然更听不进杨修的忠告。曹操心胸狭窄,认为自己才华不及杨修,就更加容不下他。杨修的逆耳忠言,终于大大得罪了曹操。
其次,是君臣关系,在杨修被处死前,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杨修智谋世少有,料事如神更无俦,欲留下这运筹帷幄的擎天手,妙笔为我写春秋。可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何人能为我解忧!”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他作为丞相,已说了要处死杨修,怎能言而无信,再不忍,也只好杀了。是的,这又是面子的问题了。只能说这两个人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
这部京剧电影完全看得懂,非常好看,它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教我们做人的准则和方法。若是杨修说话行事委婉一些,给曹操留点面子;如果曹操虚心一些,胸襟开阔些,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便不会发生了。从这点看,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坚持真理,也要有策略,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保护了自己,还能减少阻力,使自己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