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1988年7月8日的新民晚报刊登消息,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第一份出让合同的受让人,成为中国第一块以国际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得标者。
今当年的地块原址上建成的太阳广场,今天在虹桥已经不是很显眼,但是批租制度的“破冰”,让土地真正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流通,中国城市国有土地资源资本化和土地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
1988年7月8日的新民晚报头版刊登文章《本市首次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其中有几个数字格外抢眼:人民币10416万元,50年的土地使用权。上海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土地批租的城市,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时的市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长期被无偿划拨、无限期使用的土地,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恢复了其应有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如何紧密按照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走出改造、振兴上海新路,是上海面临的艰巨任务。从1985年起,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决定从制约全市经济发展最突出、最紧要的问题——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入手,在全国率先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城市国有土地按规划有限年期批租的新模式,取代长期实行的无偿、无限期、无流通使用的行政划拨单轨制模式,真正激活土地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内在经济价值,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城市发展和建设所需的资金渠道。
在《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试点亲历者说》一书中,原上海市土地批租办副主任王安德回忆,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也很严重,形象的说法是旧城有80万个煤球炉、80万个马桶,还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这种情况下上海怎么办?那时国务院也很关心,专门发文提出要改造上海老工业基地,专门召开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此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最终上海市制订了“三张蓝图”,分别是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三张蓝图”绘就后,马上碰到一个问题,蓝图绘得很好,但是怎么做?没有钱,寸步难行,心有余而力不足,步子迈不开。怎么办,只能向改革要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土地批租也是被逼出来的。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城市国有土地按规划有限年期批租的新模式,取代长期实行的无偿、无限期、无流通使用的行政划拨单轨制模式。最终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6号地块。这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释放出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上海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土地批租的城市,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意味着国家大法承认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从一块土地的出让到通过宪法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上海土地批租的试点经验,对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和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