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今晚在上海拉开帷幕。艺术节组委会和新民晚报“夜光杯”联袂,今起推出一组“十日谈”访谈“艺术对话”,对话亲历艺术节的名人、大家,分享他们的经历与心曲。
问:谭盾先生,您参加了多少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
谭盾:上海国际艺术节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是“扶青”计划很多创新、探索的作品,总是能够在艺术节演出,让我非常自豪。
问:您的很多作品都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之感,“作曲”对您而言是不是一种“创造”?
谭盾:我觉得艺术家就是得创造,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艺术家时常需要被提醒。艺术家面临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创造,每一次都是挑战。
问:您的摇滚-交响音乐会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谭盾:这场音乐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重写21世纪的世界交响音乐或者是世界音乐的历史?我们不写,谁写?过去300年没人为我们写,所以世界音乐史里没有包含中国的历史。我生命的格局就是要打破音乐的国界,如果没有一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的世界音乐,我作为一个音乐家会感到十分羞愧。这场音乐会最重要的是摇滚跟交响的对话、交响跟摇滚的切磋,这样可以让年轻人走入交响乐的殿堂,同时也让摇滚乐音乐家们更加艺术性、更加传媒性、更加古典性。
问:多年来,您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带来很多作品,有哪些记忆深刻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分享?
谭盾:我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做过有机音乐、电影音乐,也做过管弦乐、交响乐,还有实景园林。最有意思的是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那次,我们把字幕放到船上,结果整个船都翻掉,船上的人全掉到河里了。那晚是唯一没有字幕的一次演出。我们每次想起这件事就笑个不停。我们经常冒雨把音乐演奏完,观众在雨中打着伞或者穿着雨衣看;演出者里面穿雨衣,外面再套上戏装,很辛苦。
问:做园林《牡丹亭》之前,您尝试过昆曲和现代的一些乐器相结合吗?
谭盾:园林昆曲是我做的第五个版本。我最早做昆曲是1982年,那时中国还没有电子音乐,我做了电子音乐版的《游园惊梦》,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电子发声器,把花香鸟语、风声水声、游园惊梦的种种情景,都用电子音乐做出来和昆曲融合在一起。
问:鸟的声音是同一种鸟叫声,还是各种各样的?
谭盾:不是鸟,是六件中国的民乐器:唢呐、笛子、巴乌等发出的声音。中国最早的音乐多是鸟乐,因为祖先们认为鸟是天地之间的翻译,所以我们做鸟乐,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认同环保,懂得环保的重要性。
问:请您谈谈艺术节对城市的影响。
谭盾:我觉得上海国际艺术节让全世界的城市都发光,它像纽带一样,把创意者、投资者、教育者和很多艺术家连在一起了。
问:前几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王隽总裁和您谈了一个“五年计划”,您在今后五年的艺术节上会带来什么新作品?
谭盾:我居住在上海十年了,希望为这座城市奉献更多,表达感恩。上海不仅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机会,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未来的舞台。未来五年,我们每年可能都会在艺术节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想把“扶青”计划从音乐角度做得更加国际化、全球化;希望把全世界保护“正在消亡的活化石”——原生态音乐家的计划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地等。(郭影 整理)
十日谈
艺术对话
责编:郭影
明日请看与杨丽萍的对话:《孔雀就这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