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动物,据说它能兴云致雨,而且来去踪迹无法寻觅。在封建社会,龙成了皇权象征,历代帝王常自命为“真龙天子”。不仅如此,龙还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国人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那么,龙究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还是幻想出来的图腾标志?
日前,获得马小星先生所赠《龙:一种未明的动物》,这是一本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著作。此书早在1994年即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初版。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再重印过,如今已一册难求,民间甚至还出现了仿制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袁钰超慧眼识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神隐”的作者,并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才使我们读到了这个焕然一新的增订本。通读全书,这位比我小二十岁的作者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面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马小星在两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首先是尽力搜集散落在各类史籍中的“堕龙”记载,而这些记载大多为以往的研究论著所忽略。比如在第二章《被遗忘的历史记载》中,作者一口气引述了近五十种古籍中有关“龙”的记载,有些书还是稀见孤本,排比论证,令读者震撼。据作者说,他在写作此书过程中,仅查阅旧方志就达千种以上,而当时大型影印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尚未出版,他去图书馆翻阅的都是线装书。与此同时,作者开始重视民间有关“见龙”的传说,并身体力行着手调查。他不顾身负残疾,分别于1994年和2008年多次前往东北农村,访问当地一些曾见过或听说过“堕龙”的乡民。这书的附录部分,真实记述了二十多年前以作者为首的几个年轻人,在黑龙江松嫩平原寻访“堕龙”踪迹的生动历程,其执着精神令人动容。
此书的论点言前人所未言,综合对历代文献的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成果,作者提出这种头上长角、吻边有须、体表覆鳞的龙是真实存在的,它在古代就属于稀有动物,难得一见,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如今可能已绝迹。作者认为,这种动物一旦出现在陆地,就会变得气息奄奄,需要人们为它搭棚泼水,从这一迹象来推断,它对水的依赖性远甚于蛇、鳄等爬行类动物,有可能是某种古代两栖类的孑遗。
作者在增订本后记中说:“神龙之原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诱人也是最难解的谜案。我是无意间闯入这个迷宫的。朦胧中,我发现有扇门似乎未曾开启过,然而我的力量有限,仅仅推开了一道缝,还是看不清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小星告诉我,他很喜欢宋人杨万里淳熙七年赴广州途中写的那首七绝,尤其欣赏“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那种境界,他在这条布满艰辛的路上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他说:“我所能够做的,我已尽力而为;我做不到的,自会有别人去完成。”
我以为,不管作者的推测最终是否会被证实,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必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不满足于既有结论、力图打破思维定势的年轻人。这就是此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