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荠菜”入画和纸墨之恋
石建邦
  石建邦

  大家都知道画家齐白石,擅长将身边的事物入画,而且饶有生趣,什么算盘、柴耙、大白菜、不倒翁等等,统统纳入画中。尤其大白菜,画上写几句“发财”等吉祥语,更受欢迎。大俗大雅,白石翁是做到了。

  日前去西岸看画家邬一名的水墨展,现场最醒目的是六七张“荠菜图”,全部以荠菜入画,而且尺幅巨大。邬兄说他喜欢吃荠菜,特别是野荠菜,百吃不厌。有次拣荠菜,突然灵光闪现,动念要为它们写照,画下来,简直有“树碑立传”的意思。但荠菜,一团团,乱糟糟,没有挺拔伟岸的造型,颜值很低,卑微得很,“唔画头”。邬一名却一头扎进去,苦战大半年,画得很有“鲜头”。展览名曰《写物》,是对周遭事物的抒情礼赞,画家如果不仔细对物的观察,体物同情,相互观照,是写不出,画不好的。他说自己画荠菜,是“去泥捡叶,惜物惜缘。”邬兄与我同年,这份心情我理解。

  以前听老画家张功悫说起,他老师吴大羽经常强调,任何大画家都是绘画身边熟悉的事物,表达当下的情绪,甚或焦虑,作品才有新意,才有共鸣。后来才知道这个观点,是法国大作家波德莱尔说的,画家就是要反映当下。

  我一直对在宣纸上画出和老祖宗不一样的东西兴趣强烈。无独有偶,前些天,看了瑞士华人艺术家仇大雄的《回家之路》,他对纸墨的眷恋,表现之大胆,形式之自由,令人动容。他用宣纸包覆酒瓶、非洲木雕,做成纸衣、纸龙等等,满含艺术家对这一传统媒介的深情。尤其令观众震撼的是那整墙的《日记精选》,画家用毛笔在宣纸上每天画几笔,写几句,与“自己对话”。每日一纸,前后二十多年。他曾写道:“创作了几年日记之后,我意识到也许这是我将留下的真正遗产:保持一种无功利的、个人的、持续的独白习惯。”仇大雄用英文写在宣纸上,配合水墨图画,图文并茂,毫无违和感,反而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彰显了传统宣纸在当下的包容性。除了纸墨元素,仇的创作里还大胆使用竹子等中国元素,他的抽象油画,清纯、沉静,不禁令人想起传统瓷器里的单色釉和哥窑开片,想起他的收藏世家。他写了很多诗,虽是英文的,但充满了对故国文明的眷恋。

  这两个展览让我深信,老祖宗的宣纸可以承载很当代的东西,包容更丰富的意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莫言“墨迹”会有收获
把圆画得更美丽
剧作家要成为思想家
“荠菜”入画和纸墨之恋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8“荠菜”入画和纸墨之恋 2018-10-21 2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