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不过短短一周,名家名团纷至沓来,让城市充满艺术馨香。歌正欢来舞正酣的剧场里,自然不能少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身影,随着越剧《王阳明》、新编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两部重头戏鸣锣开唱,艺术节传统戏曲板块正式启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剧目中80%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佳作,令人期待。
梆子吹来“西北风”
近年来大热申城的梆子戏,今年又有两部佳作抵沪。来自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大型现代戏《太行娘亲》、来自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让观众感受西北艺术豪放粗粝的质感。
大型现代戏《太行娘亲》通过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太行母亲如何成长为英雄娘亲的故事,展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主演陈素琴的表演并没有刻意拔高太行母亲的形象,而是突出她鲜明的个性,以情动人,塑造一个平凡人的英雄史诗。
该剧由编剧李莉、张裕执笔,特邀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担纲导演。王青深挖“动情戏”“催泪戏”,不仅一次次让领衔主演陈素琴“哭晕”在排练场,也让边上配戏的演员甚至乐队、工作人员感动得热泪直流。
借助秦腔与现代合唱队的结合,《王贵与李香香》开拓了传统秦腔的现代表达,实现了“革命题材诗性表达”的可能。该剧根据李季所著的同名红色革命长诗改编,导演张曼君采用唱诗班、舞蹈队来讲述环境、烘托气氛,巧妙运用西部特有的信天游、花儿等民歌小调抒发人物情感。舞台上,秦腔名角柳萍自然又不落痕迹地展现了李香香的天真烂漫,而李小雄刻画的王贵憨厚中透着真诚和质朴,他们深厚的传统表演功底,为这部风格迥异的西部民俗风情剧平添许多回味。
吴侬软语唱英雄
和高亢铿锵的梆子戏呈现的风味截然不同,吴侬软语的江南地方戏带来的是和风细雨的轻抚。然而,这份柔婉中照样也能走出顶天立地的时代英雄,沪剧《敦煌女儿》的原型樊锦诗就是其中之一。
樊锦诗成长于繁华的上海,却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呆了半个多世纪。她始终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该剧叙事方式打破了沪剧固有形式,用两个时空交错的手法诠释人物内心独白。莫高窟中“飞天”等壁画形象被幻化到舞台,光影效果打造的沙漠与荒丘展现了恢弘的气势和苍茫的意境。
饰演樊锦诗的是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她在剧中要从樊锦诗25岁的青年时期一直演绎到80岁老年时期,年龄跨越度近60年。最难的是,因采用的是时空交错的手法,前一幕还是25岁的风华正茂,一转身已届80岁的过尽千帆,很具挑战。
无独有偶,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推出的苏剧《国鼎魂》,聚焦的也是没有硝烟的国宝保卫战。作品根据潘氏捐鼎的真实故事改编,将中华民族护卫国家千年文脉之群体精神,集中于剧中女主角潘达于一身,描绘展示华夏子孙对文化筑国的坚定信仰,谱写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
青春京剧重创新
就在上周五,李佩泓和张军刚刚带领一帮青年演员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为高校师生呈现了创新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这版《墙头马上续情缘》可谓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一次成果展示。
《墙头马上续情缘》改编自元代杂剧家白朴剧作《裴少俊墙头马上》,舞台版演出里,除了李佩泓和张军,以及特邀的青年教师杨淼,其他演员及乐队成员几乎都是上戏戏曲学院的学生。而即将走进复旦、同济、上大等众多高校巡演的青春版《墙头马上续情缘》,则由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陈东炜、青年教师杨淼、上戏戏曲学院优秀毕业生胡晓瑞及在读学生李超、孙赫远、任梓诚等人主演。李佩泓作为上戏戏曲学院院长,希望能借这样师生同台的演出机会锻炼青年学生们,产生更多的“科里红”,她说:“先由我们的教师和艺术家们为孩子们做示范,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机会,以后青春版的演出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明年,上戏戏曲学院拟将联合青年京昆剧团、上海音乐学院,共同打造程派经典剧目《穆桂英》和网罗京昆剧团尖子生的数台青春版折子戏,让上海的青年戏曲人才可以演得更多、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朱渊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