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意外,昨晚新编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的现场多了不少新面孔,他们并非是戏迷,冲着传统经典的创新而来,而是纯被“墙头马上”四个字吸引。近日热播的《如懿传》中,《墙头马上》戏文里那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成了乾隆和如懿爱情线上的“通关利器”。
从热播的影视剧,到艺术节的菜单,明眼人会发现,虽说实打实的“戏曲”作品仍保持在稳步上升的阶段,但戏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从念白到表演、从妆面到服装乃至姿容体态、坐卧行走,都在不知不觉“被借鉴”到各类艺术作品。
荧屏里,《延禧攻略》中的“娘娘”钟情于戏,唱昆曲、绣戏服,还常用戏文“敲打”竞争者;舞台上,具有探索实验性质的“中国新歌剧”《画皮》里,女鬼一角直接邀请“男旦”出演,用原汁原味的京剧与歌剧对话。此外,采用中国传统题材,引入中国戏曲表演的音乐剧、舞蹈更是数不胜数。
在艺术推陈出新的当下,传统戏曲似乎成为了另一种“时尚”的代名词。他们不再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需要用一颗“老灵魂”才能欣赏的艺术,而是融入生活中每个触手可及的角落,并成为年轻人的“流量关注”或是“话题热议”。
传统戏曲本是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正如本报文化版两年前推出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专栏,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