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深夜儿子埋头用微信跟难缠的客户沟通,母亲不停地催他去睡觉。
妈:这么晚不睡觉,是不是又在玩手机?
儿:不是!
妈:还说不是,我都听见你手机在响,这么大了,就知道贪玩,真不让我省心!
儿:我说不是就不是!(伤心)
情景二:妻子希望丈夫多关心家庭,多陪伴孩子,这时看到丈夫在打游戏。
妻:你怎么还打游戏呢?你就不能陪陪孩子!
夫:孩子自己玩得挺好的,他需要,会来找我的!
妻:那你就不能帮帮我吗?非要我指挥你!每次你就负责吃啊,我也不做了!
夫:我说了咱们叫外卖吃,你又不同意,非要自己折腾,我下班累了放松会儿都不行!(无奈)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千万个家庭上演。这样的表达方式,早已是很多人的习惯。然而这样的表达产生的后果却是——
⑴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怎么做,在你眼里都一样。”
家人之间尤其容易根据刻板印象贴标签或者想当然,不顾具体的事实,随意给出评判,“你从来都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的句子在家人争吵中不绝于耳。然而听到这样随意评判和指责的一方,只会感到委屈和伤心,甚至绝望。
⑵ “你说你很爱我,但是我没有感受到。”
我们与家人交流时常常不会说出真实的感受。按上述事例的表达,我们感受到的是抱怨、责怪、嫌弃,唯独没有“爱”。很多时候我们能伤害的是那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
英国学者Roger Greenway归纳出4F沟通法,进行简便高效地表达和沟通,非常适合家人之间的交流。4F沟通技巧分为四个方面,即“事实(Facts)+感受(Feelings)+发现(Findings)+将来(Future)”,按照这个顺序,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表达。比如上文第一个例子,母亲可以这样表达:
【事实】我看到你今天一直在用手机,但你之前说过没有工作。
【感受】这么晚了,我担心你一直熬夜身体不好。
【发现】一直用手机,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将来】(了解到客户的事)原来是这样,那你赶紧忙,下次提前跟妈说一声,我就不催你啦。
我们可以看到,4F表达法首先澄清事实,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再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样交流顺畅了,情绪平和了,爱意也在家人之间流动起来了。“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拥有心理健康的基础。
刘文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科、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