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夏天,吴昌硕从苏州移家上海。他的书画与篆刻,冠绝海内,俨然海派艺术的首席。
吴昌硕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不在话下,他对晚辈的提携和指点也从不吝啬,并且看人的眼光有点准,有点毒。1923年,经师友介绍,青年画家潘天寿先后得以进入上海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上海美专任教。而好友诸闻韵,正好是吴昌硕孙儿的家庭教师。有好友介绍,潘天寿得以拜会大师。吴昌硕不愧为艺术大师,第一次见到潘天寿的画作,就慧眼识珠,认为潘画格调不低,落笔不凡。两人第二次见面,就意趣相投,谈诗论画,无话不说,引以为知己。吴大师对潘天寿这位新秀感觉好极了,忍不住挥毫泼墨,集古人诗句用篆书写了一副对联,派人给潘天寿送去:“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吴昌硕对后辈的诗文书画,往往只说好,不加评语。但他给潘天寿的对联,不仅仅是奖励后进,也是对潘艺术才情的概述。好一个“天惊地怪见落笔”,从中可以看到潘天寿早期画作的气魄,笔不惊人画不休。当时,潘天寿收到对联,受宠若惊,虽然这副对联在抗战时遗失,但一直记得吴先生的篆字,“如锥划沙”之笔,“渴骥奔泉”之势。
而潘天寿,正如吴昌硕所说,走自己的国画之路,落笔处处天惊地怪,震撼人心,即使到了晚年,还积极倡导艺术变法。他以“一味霸气”,追求—种浩大、磅礴、犷悍之美。他甚至时常丢开画笔,以手为笔,作别具一格的指墨画,画面呈现超然的艺境。
再说沙孟海。词学大家况蕙风十分欣赏青年沙孟海的篆刻,说有静、润、韵三字之妙,热心地把年轻人的习作拿去请老友吴昌硕点评。吴昌硕第一次翻阅沙孟海的篆刻作品,与况蕙风有同感,认为不俗,兴致勃勃地在印谱上题字鼓励:“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气……”
沙孟海刻苦练习吴的笔法,自我感觉颇得吴刀的神韵。1925年4月的一天,他拿着自己新刻的印谱,登门造访吴昌硕。吴昌硕翻看印谱,一方方印章刻得古朴苍劲,刀法洗练,忍不住拍案叫绝,欣然为之题诗,其中一句说“偏师独出殊英雄”。果真,沙孟海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点点显露出英雄的本色。尤其是他的书法,一直向着大气磅礴的方向进发,到了晚年,更是吐气如虹,韵味醇厚。观其书法,如同站在大江之畔,面对滔滔江水浩荡东去,如同策马疆场,任你扬鞭驰骋。这是一位艺术家阅尽人间沧桑之后,依然保持大丈夫气概,把人生的感悟和艺术的修为都融入到翰墨的挥洒中去。沙孟海的书法,如同他跌宕豪迈的人生,显露的都是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