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杨浦区不断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
杨浦区不断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
杨浦区不断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
杨浦区不断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区不断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
高校“双创航船”有了新引擎
邵宁
  若问一座城市科技成果最集中的地方在哪里?非高校和科研院所莫属。若问一座城市最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人群在哪里?大学校园无疑是其中之一。

  复旦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学院科技园、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在拥有十所高校的杨浦区,一个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破土而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近年来更是成为飞速前进的“双创航船”的新引擎。

  科技园区不断“扩版”

  从“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场地出租1.0版到了今天加入了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品牌输出的4.0版,杨浦区已建成科技园区20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7家,占据了全市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半壁江山。7家大学科技园区内共有各类企业9000多家,大部分是科技型企业,其中已有不少成长为科技“小巨人”、行业领头羊。

  成立于2000年的复旦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14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12家、累计科技转移转化近1000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园区60%的企业都与复旦大学有关,一半产业来自复旦优势学科,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诞生了上海复旦微电子、上海安硕信息、上海智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

  开办于2006年的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集创业载体、创业咨询、创业孵化、创业金融于一体,建立了4个产业孵化基地。园区集聚了120余家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规模已达17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从基础金融服务到高端金融服务的产业集聚。园区先后孵化了2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已经挂牌新三板,8家企业准备挂牌新三板。

  说来或许有人不信,上海体育学院也有科技园?是的,这是中国体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体育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尽管孵化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但园区内集聚了500多家科技企业,75%为体育、健康类企业,可细分为青训、赛事、健身、康养几大类,其中,“尚体健康”是国家安居养老服务的示范单位,“巅峰减重”还成了国家减重标准制定单位。

  “孵化器”造就人生跨越

  2008年,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张文标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在校期间,他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研发,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用活性污泥生物除铬的方法。毕业后,他和研究生阶段的两名好友一同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同时成功地在同济创业基金申请到了15万元的创业基金,最终顺利创办了同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不到10年,同臣环保已成为国内污泥污水处理行业的领军企业。2015年,公司以1000多万元回购了7年前同济创业基金扶持的15万元创业基金,创下70多倍的投资回报率,成为高校基金投资的经典案例。两年前,同臣环保又捐资人民币500万元给同济大学,设立“同臣环保创新基金”,用于支持母校创新环境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同济大学科技园创办于2001年。依托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科技园孵化器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加速器服务和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成为国内高校科技服务行业的领先者、科技孵化领域的领跑者。在去年9月的“创三十年”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表彰大会上,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荣获“杰出成就孵化器奖”。

  从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物理距离仅一步之遥,却造就了从一介书生到成功企业家的人生跨越。这,也是大学周边科技园区的魔力。

  强化创新“引力场”效应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何进一步破解转化难题,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对产业的贡献度?大学科技园构筑了“政府-高校-产业”协同推动的新模式,形成了一条知识型产业生态链。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挥区域的科教人才优势,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大学科技园不断做大做强,已成为杨浦区下一步的努力目标。记者从杨浦区科委获悉,去年科技园区新引进企业2819户,占全区新增企业的49%;新增注册资金235.5亿元,同比增长15.29%。

  2019年第一个工作日,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等区领导来到复旦大学科技园和上海财大科技园调研,听取园区负责人和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李跃旗表示,要紧紧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的原动力,提升创新浓度。同时,要强化创新的“场效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孵化、转化、产业化上下功夫,形成创新的磁场和“引力场”,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和集群发展。   本报记者 邵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家庭理财/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高校“双创航船”有了新引擎
“兔子妹妹”一小步 “上海制造”一大步
首批22条城市道路示范路亮相
猪年生肖邮票防伪工艺创新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高校“双创航船”有了新引擎 2019-01-05 2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