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幼儿善心爱心
不能目光短浅
“我觉得幼儿园阶段注重的应该是孩子的完善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保护孩子的善良和爱心,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建议在幼儿教育中,为孩子们创造各种机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自由地发展,帮助他们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享受学习。
方玥委员表示,当前社会正笼罩在一股焦虑的情绪中。社会竞争加剧、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对儿童及教育本质认识模糊,导致许多家长过分担心幼儿表现落后于他人,急切希望幼儿能够获得最好、最有效的成长支持。有家长以为,如果让孩子先学一步,就算不能领先,至少也能避免落后,于是让孩子提前进行预设性学习。
事实上,这种因焦虑导致的“抢跑”型学习存在很大风险:家长让孩子把时间花在了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面,势必忽略培养那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能力和品质。孩子过早地体验学业的压力与焦虑,自主学习的热情很容易被扼杀,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3-6岁这一阶段尽管为时不长,但却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绝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看到孩子自身优点
去除家长焦虑
孩子上学之后,家长的焦虑就更甚。孩子不爱上学要焦虑,孩子不合群要焦虑,孩子动作慢要焦虑,孩子偏科更要焦虑。
在上海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看来,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而这些父母总是害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也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伪命题的坚定拥趸。
朱乃楣委员认为,不要和别人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接受孩子和别人的不同,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将优点变成长处。不给自己压力,也不给孩子过度压力。
朱乃楣委员表示,我们更应该做好学校本土教育,让优质教育更加均衡化地发展,既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补习的负担,又减少家长的顾虑和担心。学校更多的是通过课程改革、通过课堂学习、通过实践体验、通过家校合作唤醒学生更多的内在需求的奋斗动力,引导学生欣赏美好事物,增强处世待人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减缓家长的焦虑情绪。
填鸭方式灌输兴趣
或让孩子逆反
如今上海的家长,普遍对孩子有着高度期待,可以说是集全家之力,不计成本地培养孩子。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小荧星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莹介绍,小荧星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一下子报十几门课,希望每天孩子课后都在小荧星学习唱歌、跳舞、乐器、围棋、书法等各种课程,“我们的态度是建议同时不要超过两门,孩子也需要空间、需要留白、需要兴趣,学习最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对知识的渴求,绝对不能通过填鸭的方式让孩子产生逆反。”
沈莹委员认为,三点半放学后的时间是很好的可利用空间,可由学校组织,或通过政府采购、公益服务等方式,吸引有资质的专业社会机构来承担。用三点半后的时间学习艺术、体育锻炼,能让孩子激发兴趣劳逸结合强身健体,既解决了家长的托管问题,也有利于学校创造个性特色。
本报记者 方翔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