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委员拿出一张图表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仅仅在我们一家医院,从2014年至2017年,每年因意外伤害就诊门急诊者达40000余人次,每年因伤害而收治入院的患儿达2000余例。在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0-19岁儿童青少年中,1-4岁为最高年龄组,在伤害的死亡前三位原因中,溺水、交通和跌落是1-19岁的前三大原因。”
徐虹委员坦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建立伤害监测完善系统,没有完整的儿童伤害预防的具体策略和体系。每个社区虽有卫生服务中心,但并未建立完整的健康服务方案,也缺乏完整的儿童伤害服务体系。虽然这几年青少年儿童伤害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类伤害预防公众微信号、个人、机构等林林总总,但在徐虹委员看来,其正确性、准确性却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传播的知识是错误的。建立正规的伤害预防教育方案和机构势在必行。徐虹委员建议,儿童伤害预防需要多方面入手:大众认知提高,形成社会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行为指导性的教育,针对家长以及学生行为指导性的教育;相关法规制定,报告有关儿童产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人才的培训和多方合作与资源融合。
目前学龄儿童的安全教育,各个学校都有一定的课程等安排以及相关的课本等,而学龄前的儿童教育与家长教育乃可进一步的加强。徐虹委员建议,加强心肺复苏与异物排除的培训与宣传,可以通过流动人群多的地方,进行普及性的宣传与学习,如像目前在地铁六号线(儿童医学中心站),以及在地铁12号线的(儿科医院站)。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儿童乘客安全认证师”和儿童乘客指导站提供服务。现在,在上海的儿科医院等都有技术师为家长服务。徐虹委员建议,更多的社区能够培养“儿童乘客安全认证师”,为社区的家长宣传并提供指导服务。
在徐虹委员看来,建立健全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及急救综合体系,需要逐年推进,持之以恒,最后形成政府主导、建立法律法规、多元参与的模式。 本报记者 方翔 江跃中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