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儿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孩子身体经常扭动,无法安静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的孩子上课很难维持注意力,不能仔细聆听别人说话;还有的孩子自制力特别弱,经常骚扰别人。据统计,我国学龄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4.3%至5.8%,按此计算,本市目前至少有数以万计的“ADHD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在课堂上坐不住、生活上存在各种障碍的孩子,汇聚在了一个“ADHD儿童上海公益项目组”里,从去年8月开始,12名孩子在新华医院儿童心理科专家张劲松的辅导下,展开了一项对百余名患有同样病症小伙伴的家庭的调查。
课题组的第一作者是11岁的凯文。他介绍说,他们的调查对象为本市部分年龄为6岁-15岁的患儿家庭。调查发现,一旦儿童被确诊为“ADHD”,绝大部分家庭会采取干预措施(占比94.7%);最常见的干预措施是调整亲子相处模式和关系(占比76.4%)、加强运动(占比70.8%)和药物治疗(占比61.1%);“ADHD孩子”的就诊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障碍、行为障碍和生活障碍;可喜的是,85%的“ADHD孩子”经过干预措施后,原有问题均有所改善,因此,课题组热切期盼他们都能早日重回校园。
下周代表上海赴巴塞罗那参赛的两名“ADHD孩子”,一个是凯文,另一个是12岁的女生丫丫。据丫丫的爸爸林先生介绍,丫丫不仅患有书写障碍,缺乏自控力,有一次竟然坐上了五楼的窗台,把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坏了。“女儿退过学,进过私塾,都没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最终,在正确的医疗干预和运动康复后,丫丫的情况得以好转。今天,当我看到孩子一早又能背着书包重回课堂时,真是说不出有多么的激动。”他说。
凯文的妈妈孟女士是项目组的负责人。她说,孩子们参加上海地区初赛时,当凯文和丫丫完成课题答辩后,在场的所有专家都情不自禁地起立为他俩鼓掌,这个场面让她终身难忘。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