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城市,在洋泾浜英语里称为“摩登”。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叫《羊城暗哨》的反特片,银幕上的八姑(狄梵饰)穿着件用人字形图案织的毛衣,格外抢眼,于是整个六十年代街头盛行这种被称为阳伞花的毛衣,给上海女性增添了几多妩媚。更为令人叫绝的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女主角王晓棠,她扮演的地下工作者银环是一所医院的女护士,有一个在公园里戴着大口罩接头的特写,那双明眸楚楚动人。于是冬天的上海街头,姑娘们都戴上了洁白的大口罩,留出一对明眸忽闪忽闪的。
上海静安、徐汇,洋房、公寓里走出来的是大家闺秀;南市老城厢弄堂、石库门里走出来的是小家碧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艰苦朴素,衣服要打补丁,男人不再吹风,女人不再烫头发,个个素面朝天。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家碧玉们自有一套。姑娘们会用火钳在煤球炉上加热,然后自己动手烫出卷曲的刘海和辫子梢。后来有人发明了专用烫发的铁夹子,按上了电热丝。再后来“长波浪”“爆炸式”死灰复燃,上海女人自己动手在家“做头发”,时不时会看到戴着一头塑料发卷的女人满大街跑,那是八十年代的一道风景线。
六月的上海酷热难当,白天人们躲在自家的房间里,街道冷冷清清的,知了在树丛里鸣唱,偶尔窗外会飘来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卖花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提一个竹篮,花用湿布裹着,小心翼翼地打开,水淋淋的花蕾会散发出清香。买花人挑上两朵穿上铁丝挂在衣襟上,花香若有若无,那境界才叫诱人。在上海女人的白兰花面前,什么品牌的法国香水都会相形见绌。母亲夏天爱戴白兰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她的晚年。
上海人有句口头禅叫出风头,但正宗上海女性的风头总是出得恰到好处,出在若隐若现之间。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时尚。上海女孩子心细,打扮特别花心思,即便是一件衬衫也不会忘记在领子上做点小文章。什么青果领、燕尾领、小方领……一件女式衬衣的领口居然能千变万化。最绝的是假领头,当年使用布票,上海人怎么做得到衬衫天天换?其实换来换去只是换了个领头,故又称节约领。一时间人人效仿,风靡全国。还有就是春秋两季的外套,上海人叫两用衫。那时流行军装,时髦的上海女生穿军装时绝对不会戴军帽,也不会配军裤,其中的奥妙在于女式军装是收腰的,居然也能收出旗袍的韵味。
可以说,时尚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不过上海人把它叫做“摩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