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首发式系列音乐会之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独奏齐奏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演奏了从1919年至2015年的共16首中国小提琴独奏乐曲,所有曲目选自新近推出由上海音乐学院丁芷诺教授主编出版的《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丛书。
这场学术型中国小提琴百年历史回顾音乐会从开拓性的李四光《行路难》开始;到陈燮阳和王希立的《山区公路通车了》走出西方“背影”;然后在杜鸣心曲、阿克俭改编的《快乐的女战士》中显示出乐观自信;并在上世纪70年代的李自立《丰收渔歌》和陈钢《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中达到中国独奏小提琴音乐的亮点。
这场音乐会充分证明丰富的中国民歌与古曲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马思聪借鉴西藏民间舞蹈音乐写就的《跳神》、丁芷诺根据山东民歌改编曲《沂蒙山之歌》、王家阳的青海民歌改编曲《四季调》、夏良独具云南特色的《幻想协奏曲》、刘庄的《台湾民歌五首》及杨宝智古曲改编曲《十面埋伏》,青年演奏家张乐、吴正瑜和王微致等人的演奏激情充沛技术完好,音乐在西方小提琴乐器上展现中国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音乐会让我们听到,在中国作曲家们的创造性构思下,中国小提琴音乐逐渐“说中国话”的重要转变,如马思聪1935年的《思乡曲》,及表达了当时战争年代中国人惆怅的内心,同时巧妙地将原本属于西方的小提琴声音中国化处理,五声音阶及民间音乐自然地糅合在提琴上,音乐流畅柔美;如《丰收渔歌》将古筝演奏结合在提琴上,《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中用顿弓、跳弓描绘奔腾在草原的骏马和用拨弦模仿西域弹拨乐器的音响,《十面埋伏》中的音块运用与古代战场的联想,技术上融合东西的特征,抒发本土情怀。
当然,用一场音乐会来呈现一套书,用一套书来涵盖一段百年历史,并非简单的事情。音乐会上有两部颇有价值的作品,即桑桐写于1947年颇具探索性的《夜景》,由上音教师宋杨演奏,作为中国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音乐充满思考及精致的技术处理,今天听起来仍很有品质;另一部是已故英才莫五平的《无伴奏奏鸣曲》,由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李沛演奏,此曲写于1991年,短小而不失分量,尽管基于民歌素材,但是如此现代,运用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法,如泛音、震音、靠琴马演奏、弓杆击弦、特殊换弦设计等等,技术性强但不失乐感。
音乐会中包括两部新作,有陈疏赢写于2008年的《姑苏吟》和李勋、丁豆豆写于2015年的《裙子》。事实上,中国不乏优秀的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在此次中国小提琴界重要的学术活动中,本场音乐会备受关注,期待中国小提琴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