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根,微信昵称“菌临天下”,拿大片茁壮的蘑菇当头像。
跟他约采访时,蘑菇们挨挨挤挤在我眼前晃,电话那头的嘈杂遂被幻听成旧童谣:“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岗……”
待到了金山廊下的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我四处寻大棚,哪有大片蘑菇和采蘑菇的小姑娘?只见整饬的标准厂房,及一行大字“依托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打造世界先进食用菌基地”。站在这豪气冲天的标语下,陈林根告诉我,蘑菇都种在厂房里。他熟门熟路开启菇房的电动门,见我注意英文标识的控制面板,面露得意,“这就是我们从荷兰引进的世界最先进设备!”哦,“菌”临天下的奥秘?
陈林根略显疲惫的神情和沙哑的嗓音,却与这里的自动化不大协调——以我一个外行的想当然,驾驭这样的企业,该喝着咖啡、听着音乐,轻轻松松出思路才对嘛。
像是回应我的困惑,这位“金山工匠”吐出令人震动的一句:“蘑菇是生命,必须24小时看着!”自2010年来此创业,尤其近四五年,他回27公里外的老家,只住过三个晚上。夫妻俩以厂为家,习以为常。“这么大的摊子,我从来亲力亲为,像牛被套牢了,只好勇往直前……”
嘉善姚庄人陈林根,18岁辍学创业时,就与众不同。规模化养猪300头,他不雇人,自己把小猪一头一头从船里抱上岸,自己加工猪饲料,经常光着膀子,抱着七八十斤重的猪装船装车。养了12年猪,2000年就赚得100多万“第一桶金”,还练就了艰苦创业的胆气。然后,转型开了两爿厂,过着喝茶、喝酒、泡脚的悠闲日子。春节长假,放得他“无聊煞了!性格决定的吧,喜欢折腾”。正巧,金山廊下去招商引资。嘉善可是蘑菇之乡,家家户户种蘑菇。吃着蘑菇根(根以上都卖钱了)长大的陈林根,决定跟着“很鲜很鲜的”味觉走,到廊下种蘑菇。
为合作社起名“联中”,陈林根就是要“联合起来、走向中国”。可是,在毛竹、稻草搭建的简易菇棚里,凭着人力,靠天吃饭,全年只能生产1个周期(11月到次年5月),产量、质量又不稳定,怎可能做大?
2012年,在北京的食用菌论坛上,陈林根惊见荷兰蘑菇企业的广告片,方知世上还有工厂化种植。回来跟传统种植的同行说起,大伙都不信。眼见为实,他邀请专家同去阿姆斯特丹的赫斯特小镇,转了16天,简直看呆了,“人家先进得要命!”考察回来,他跃跃欲试,而老爸和家里都反对。犹豫半年,他还是下决心斥巨资。签了合同,买下设备,对方派出专家到厂里教技术。几年来,他七赴荷兰考察、谈判、订设备,又自行研发种植蘑菇最关键的培养料,终于实现了一年栽培6-7个周期,年产量翻了20倍以上。
朱平公路把“联中”的事业一分为二,陈林根在路旁指点江山,“东边投了1个多亿,西边近2亿……”他开工作室,免费进行工厂化种植培训,带动周边致富。梦想中的“东方赫斯特小镇”,呼之欲出。
从无聊煞了到忙煞了,我问他,辛苦吧?他坦言:“搞农业确实辛苦,但人比较充实。”夜深人静,喝喝茶、上上网,朋友圈看看人家的生活……便是“上海劳模”陈林根的全部休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