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群学者的活动中,谈到与活动有关的书,一位退休的女学者戏称“现在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众大笑,皆以为然。
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这确实是当下的感性认识。
一方面,出版的书越来越多,书店也并没有大量倒闭,各地还不断出现更多的有特色的书店,一些城市新的图书馆都各具特色,有些还成为当地的地标。在图书馆借还书也越来越方便,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读书节的活动与电视台和电台的读书节目也都办得很好,显然是有受众的。不仅纸质书数量多,网络阅读更是蔚为大观,特别是青年一代多以手机等移动装置阅读。
另一方面,总体而言,读书的人还是不算多,有数据为证。中国近年每年出书超过50万种,世界第一,但是以14亿人口而言,人均图书占有量并不多,4.66本,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中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如果与以色列、日本、法国等国相比,国人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
通常新书的第一版印数是几千册,能够靠写书的版税维持生活的作者必须是畅销书作家,而他们的数量并不多。
不过中国出版市场也有奇葩的一面。日本某推理小说作家的全部几十本作品都已经翻译为中文出版,新著则是在日本一出就有中译本上市,且全部中译本印数远超过日本的原文印数。只要到中国各地书店浏览即可观察到,书店都将这位作家的中译本放在醒目的位置。估计没有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能有这么多的读者。与旅日文化人朋友谈及此事,他十分诧异,说在日本与这位作家齐名的推理小说作家至少有十来位。但是为什么这一位在中国出版市场独占鳌头,值得专家研究。据说在青年读者中,如果不读此君的书就out(落伍)了。
我常常收到不认识的朋友寄赠的新书,其中多为自费出版的。自费出版的书籍肯定符合相关的规定,但是出版社收到稿子,从市场的前景分析判断,无法保本,而作者敝帚自珍,非常希望能够出版,于是有了自费出版这种途径,满足了一些人渴望成为著作者、作品得以问世的心理需求。我不知道自费出版的行情,估计不会高得离谱,应该是作者能够承受而出版社也不会亏本。一位昔日的挚友,在去世前终于自费出版了他的有关两岸关系的作品集,在拿到出版社寄来的新书之后,其兴奋喜悦之情,至今难忘。由此可见自费出版有其必要性。
有写书的人,才有书,喜欢读书的人才有书读,所以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尽管不是严谨的论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