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是“四大金刚”中唯一的液态型食物,也因嫩白鲜香、口味多样、热冷随心、营养独特而广受市民青睐。也许造物主英明,豆浆和大饼、与油条、同粢饭都是无可挑剔的绝配。无论是大饼之香、油条之韧还是粢饭之糯,与豆浆交融中,消弥了食客咽着、啃着或粘着之忧。上海当年把豆浆选入、列入和纳入“四大金刚”,用心良苦,显然是海派文化求新求真求实的使然。那源远流长而又洁白无瑕的豆浆,给上海滩的早餐带来了口福,也流传与创意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当年两位邻居,前客堂的是船厂七级钳工,前楼的是银行职员,两家女人同时产子,因为都是单传所以格外宝贝。前客堂小囡断奶后,每天豆浆灌小囡,前楼长包牛奶。吃豆浆的很少伤风咳嗽,吃牛奶的经常拉肚子,两个小囡上学了,前客堂小囡白白胖胖而壮实,前楼的小囡黑不溜秋很“排骨”。当年牛奶是奢侈品,一角三分一瓶(约200毫升),豆浆三分钱一海碗。
当然豆浆并不万能,记得体育老师每天一杯豆浆,但是经常胃出血,后来经老中医规劝,不喝豆浆后每天胀气晦涩感全无。
要议论豆浆比牛奶好,或者牛奶比豆浆灵,显然不是我等能定义,但狂吹牛奶在长高长壮长实上胜于豆浆,也难定论。曾有介绍日本人近几十年来喝牛奶平均身高耐力都见长的报道,国人也仿效,好在牛奶如今已不稀有,80后90后00后可能个个是牛奶泡大的,可惜在足球场上并没见比50后60后70后的技艺与胜率高出多少(其实日本人喝豆浆也十分普遍)。
豆浆的性价比高,有时还是各种机遇巧合的媒介。财务总裁美眉周就是豆浆媒介的幸运者。周总裁是个锡剧迷,经典的“双推磨”能完整地对唱出爱情的“咏叹调”,可周总裁太优秀,学霸之名从小学背至硕士毕业,回头再找优秀的男生,已经没有那个店了。一段时间观察中她发现某一男同事办事牢靠为人则低调,于是用学霸的“钻劲”找到了携手之途,她每天为这男同胞送上一杯非纸料非塑质盛装的豆浆,在瓷杯的量度、瓷杯的韵度与瓷杯的温度中,因为共鸣而链接了。其实豆浆缔结姻缘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常会不经意中而演绎,黄豆研磨粉碎成浆,追求味真味浓味实,而拣、磨、火、煮全是真功夫使然,如果偷工减料、如果弯道超车,口碑可想而知。
豆浆有记载据说已近三千年。现代技术让豆浆制作变得简便,家备豆浆机,每天都能喝,可是小时候那豆浆的色香味,现在很难印证了。
新时代的今天,豆浆有了创新发展新机遇。奉贤区郑元生以胶原蛋白融合创新一款新豆浆,获得消费者好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新上海人向小玲研发的“谷咚红豆浆”,在一次“双创”比赛的现场,让品尝者不约而同地道出:像小辰光的赤豆棒冰!味道很久远。她坦言,鉴定一杯豆浆稀或豆浆淡都是“小家巴戏”,现有的食用添加剂全能掩盖,关键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在传承祖宗纯正口味的豆浆中,创出口味、口感、口碑俱佳的品牌及新品种,就是我们70、80、90乃至00后的担当,就是践行习主席期望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大目标。
我们相信创业创新者,相信豆浆那个本真味,在海纳百川的新时代,让豆玉琼浆润滑流淌得更顺更畅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