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字,最早的形态,就是两个人在土上。我们的祖先,最早应该就是坐土地上休息的。后来讲究一点,在家里的地上铺上了席子,那就是“席地而坐”了。据史料记载,凳子、椅子这些坐具,是西汉时期从西域引进的,那时叫“胡床”。前几年有专家解释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就是指“胡床”。只有坐在室外的凳子上,才有可能“举头望明月”!后来的椅子,虽有了靠背,但古人却不是靠着椅背坐的,只坐椅面的三分之二,所谓“正襟危坐”。古人讲究“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这样的坐姿,其实更符合人体气血运转需要,是很科学的,也体现古人为人正直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礼仪。坐,还经常成为人际交往的方式,朋友经常会相邀:“有空来家坐坐!”常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喝点小酒,吃个饭,是朋友间加深感情、交心的好形式。而能否和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则常常是鉴别官员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