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传媒界,王维是大家崇敬的前辈;在社区,是受人尊敬的楷模;在家里,是晚辈爱戴的老人。《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艰苦办报;新中国建立后,从皖北到上海,为党报事业呕心沥血;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于担当,谱写新篇。如今,高寿100,还坚持读报与学习。
王维,1919年8月15日出生于浙江临海,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5岁进私塾,6岁上小学。生活所迫,12岁时中断学业,到台州一家中药铺当学徒。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当年8月13日,又打响了“八一三”淞沪战争。一时间,日寇的铁蹄横行中华大地,杭州陷落,南京失守……中华民族危急的消息一个一个地传来,拍打着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心。“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他和几位好友再也坐不住了,决心投身抗日救亡。
踏上抗日的征程,搞宣传,办报纸被视为飘扬着的一面战斗的旗帜。1940年春,日军对吴兴一带进行大扫荡,异常血腥残酷,王维积极挑起担子,带领队员们坚持敌后斗争,办起了《反扫荡》的油印小报,分发给当地群众,鼓舞他们的斗志。经过战斗的洗礼和考验,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2年秋奉调上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报刊处副处长,兼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54年秋到北京参加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任编辑组副组长。当年冬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62年改任第二总编辑。三年困难时期,在报纸上开展回忆对比教育,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1965年冬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革”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初调回《解放日报》任党委书记兼总编辑。自1958年起,先后被推选为上海市记协主席,全国记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
他的健康长寿,自有一个理念:“动不衰,乐长寿”,这六个字是一位书法家写给他的。他说:“字写得好,内容也好。我很喜欢,常以此自勉,并付诸运动。”他喜爱体育,年轻时,练过长跑、游泳,也打过羽毛球和排球。走路,倒是几十年一以贯之。抗日战争八年,解放战争三年,差不多经常是靠两条腿走路。走啊走,磨出了一双硬脚板,养成了喜欢走路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他坐小车的机会多了,步行的时间少了。离休以后,为了保健,尽量以步当车。年过八旬时,在市区步行,速度与中年男子差不多。家住在三楼,上楼不喘气。
他喜欢洗澡。在报社工作,有时接连几天,每天睡不到五小时,头有点昏就到浴室冲洗一下,精神为之一振。觉得洗一次澡可抵一个多小时的睡眠。自1959年开始,学洗冷、热水澡。先用温水洗净身体,然后把水温提高,用热水冲身体(不冲头部),再突然关掉热水,大放冷水,边冲边用手按摩。热胀冷缩。热水让毛孔扩张,冷水让毛孔紧缩。这一胀一缩,把毛孔里的脏东西也挤出来了。洗得干净,心里也特别高兴。坚持这种洗法,养成适应冷热变化,就不大容易感染上感冒了。他这样坚持了20年,好处很多。后因血压偏高,遵医嘱,放弃了这种“蘸火洗澡法”,改洗温水澡,增加了洗浴次数,争取每日早晚各洗一次,如遇不便,至少每天也要洗一次。每次边用温水冲,边用手摩擦全身,活动各个关节。每次洗澡20分钟,也等于活动20分钟。
动是生理,乐为心理。不但要动,更加要乐。他生性乐观,遇事常从好的方面想。也比较开朗,喜欢与人交谈,不把烦恼的事儿藏在心里,以免闷出毛病来。动不衰,乐长寿,加上其他一些适合他身心需要的办法,身体一直比较健康,平时不大生病,进入晚年,难免患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自己注意了,也没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未曾住过医院。只是近二三年去过华东医院。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点评王维的长寿之秘时说:适量运动是健康基石重要组成部分。王维老先生“动不衰,乐长寿”非常符合现代健康生活观念。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了一句话,传了2400年。他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你要想得到生命和健康吗,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对生命来说,运动和阳光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