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悉丁景唐先生纪念集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想念丁景唐先生的时候,不免会回想到1965年的那一件件往事。
那时,他是上海巿出版局的副局长,为了解毛泽东选集发行的情况,以及送宝书下乡的执行状况,丁局长决定去基层调研。由他亲自带队,除了需要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领导参加,还要抽调下属单位的“精兵强将”。所谓“精兵强将”,即需要了解业务的同志之外,还要有文艺特长的年轻女同志参加,我便忝列其中。
也是天晓得,我虽然在学校里算是文艺积极分子,但是,这次下乡,是在田头的晒谷场上,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一筹莫展时,老丁说排些小节目,热闹热闹就好。
就这样,这个草台班搭起来了。业务上的调研与我们小字辈关系不大,跟着跑区县的新华书店门店了解情况,只是与领导整天吃住在一起,不免有些拘谨。有一次休息日,老丁讲,我们改善一下伙食,由队里自己人下厨,弄几个菜,没有盛汤的大碗,问我们女生有洗脸盆吗?男同志基本只带一只脚盆,而我的母亲要我带两个盆,上下身用水时分开。于是我的洗脸盆就“贡献”了出来。吃饭时,上海新华书店总经理孙立功带着嘲笑质问我,这个盆你只洗脸吗?我听着生气,有这样说话的领导吗?以后,对他们说话也没大没小起来。北方人吃菜只要有大蒜头,一边剥一边放在嘴里,吃起来很香的样子。老丁是南方宁波人,见状也尝试着小口吃,还鼓动我们女生吃。第一次生吃,这种刺鼻的辣,一口下去,冲得我赶忙吐出来,引得在坐的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编排了一个草帽舞,一个新疆舞,手风琴伴奏请了县里文化馆的同志,还排了三句半的节目,每人身上挂一个鼓,敲敲打打的颇为热闹。记得有一个晚上去生产队演出,在打谷场上围坐了好些农民观众,我们的节目并不怎么讨好,倒是文化馆里有位唱沪剧的中年女同志,拉开嗓子就不一样,那天她唱起: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全场轰动,大受欢迎。我们也开了眼界。
书店的业务员个个是骑自行车的高手,他们送书下乡时,后面的货架上的书堆得像山一样高,还要稳当地骑在乡间的小道上,这车技非同一般。老丁看我们用佩服的目光送他们出发,于是要求我们也骑自行车。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28寸男车上试,这种车不要说骑,就是推也不易,一下子龙头歪了,人也倒在车上了,总算扶正了,跨上车也不容易。我们在院子里练习,折腾来折腾去的,结果弄得身上乌青累累。接连练了好几天,总算有进步了,骑在车上转圈非常高兴,但是车停不下来怎么办?哇哇大叫,一下子撞到树上,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了……
你猜老丁怎么说,吃吃苦头就好了,会骑了可以派用场。这就是我初学骑自行车的经历,完全和老丁的鼓动有关。
也是这次下乡,领教了农村蚊子的“成群结队”。晚上演出后,生产队长领我们四位女生走进一间久不住人的屋子,开门进去,那一团团的蚊子马上迎面扑了过来,嗡嗡的响声吓得我们连退三步。这怎么住人?但是,只有这间屋,队里给我们配了每人一顶蚊帐,张挂好蚊帐时已经很累,赶快倒头就睡。第二天起床发现,靠在蚊帐边上的手臂全部被叮得红肿一大片。
老丁带领我们下乡的这件事,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温暖的。除了第一次领略送书下乡和文艺小节目相结合的优长,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丁见到我也会说起那次下乡的经历,他有一种骄傲,毕竟送书和文艺相结合的尝试,他是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