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汤圆?是的,在我们家就是这样的。这是个团圆的节日,准备做汤圆的糯米粉和吃汤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
妈妈是做汤圆的能手。各种馅料的她都会做,而且做出来的汤圆又大又实,只只匀圆,让人眼睛高兴,心里快乐。汤圆不是用手捏出来的,而是用虎口“卡”出来的,即用左右手虎口将一勺糯米粉紧紧按住,反复按。一个汤圆的分量相当于外面店里两个,足有一两半,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一块并不中看但却实实足足的圆面石头。
小时候,中秋节、春节一早,妈妈就会烧一锅开水,将汤圆一溜烟滚入沸开的锅水中,看着它们沉入锅底,然后,加二三次冷水,大约二十分钟后,汤圆一个个争先恐后浮上水面,像经过洗礼的鲜花。闻进那香味,准让你垂涎三尺。吃到嘴里,咬劲十足,却不滑腻,又因芝麻馅多,干香味浓,准让你吃不腻。香味飘到了亲友家,中秋节有人相求,要吃“卡”汤圆,妈妈总是有求必应。有道是月圆人圆家圆,你看,“卡”汤圆让我们的亲友关系也“变圆”了。
我曾漫游过不少地方,品尝过不少地方的汤圆,味道虽好,但总觉得比不上妈妈“卡”的汤圆好吃。小时候,物质条件有限,没有肉汤圆、猪油汤圆可做,也很少有芝麻汤圆,可妈妈做的汤圆名目真不少:荠菜汤圆、豆腐香干汤圆、豆沙汤圆……各有各的味道。经济状况变好之后,妈妈又做起了芝麻汤圆、猪肉汤圆。直至我们兄妹相继成家立业,妈妈从未中断过“卡”汤圆做好半成品分给我们。老房子动迁以后,我离妈妈住得远了,然而她老人家“卡”汤圆请我们吃的习惯没有改变,把下好的“卡”汤圆放在碗里,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就会笑得合不拢嘴。
岁月沧桑,母亲老了,所以我们常常劝她不要再做“卡”汤圆了,去超市买现成的汤圆吧,可妈妈执意要自己动手做汤圆给我们吃。那年中秋节,我们去看望妈妈,妈妈说家里有几斤糯米,没有精力准备水浸了,磨面她也跑不动了,要我直接去磨点糯米粉。上哪儿去磨?我为难了。好在有人提醒,现在超市里都有现成的糯米粉卖,我去了好几个超市,总算买到了。我帮妈妈和开了糯米面,她即卷起袖子,“卡”起了汤圆。我看着妈妈合掌吃力地在卡汤圆,双手颤颤巍巍地抖着,糯米粉卡不住了,突然两手一放,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我连忙扶住妈妈,劝她歇手吧。但是妈妈执意要卡完汤圆。但站不住,手抖,怎么办?她叫我扶住她站起来,我舀一勺糯米面放在她手心里,她卡一个汤圆,我又舀一勺面放在她手心里,又卡一个……直至做完。接着,妈妈什么话也没说,坐下了……
此时,我突然感觉到,在这段没有声音的时间里,该有多少母爱的波流流进了“卡”汤圆,也流过我们做子女的幸福和心酸交织在一起的心田啊。
十日谈
感恩与思念
责编:史佳林
父母都是教师,明日请看一篇《夫妻双双把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