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经典 程派演绎
在京剧发展史上,流派纷呈,百花争艳。一出经典剧目,由不同流派演绎,就有不同的艺术色彩。
1959年,《穆桂英挂帅》被移植、改编成京剧,由梅兰芳主演,作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大剧,推动了京剧梅派艺术的发展。2009年,在上海市领导的大力关心推动下,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的支持下,梅派《穆桂英挂帅》改编成程派,以程派的艺术特色呈现穆桂英的舞台形象,再获成功。
阔别10年,京剧《穆桂英挂帅》再次创排,是对优秀传统剧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李佩泓告诉记者,为突出上海文化特色与时代感,本次重新创排新编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原有剧本基础上,对剧本的内容、结构与原有唱词和对白进行调整与增补。
作曲杨乃林表示:“我们在唱腔部分进行了重新创作,全剧音乐、唱腔进行管弦乐的配器包装。”导演白云明也对灯光舞美、道具、服装等舞台呈现方式做了创新与提升。尤其是不失京韵又以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主题曲《巾帼英雄》,更是朗朗上口,即便不听戏的人也能跟着哼两句。
“一段唱腔或是一支主题曲,能在内行中流行不稀奇,要能打动外行才是了不起,才能真正打开京剧的市场。”在编剧翁思再看来,这部《穆桂英挂帅》集聚了能够吸引行内行外新老戏迷的各种因素。比如,用程派的唱腔来演绎梅派的经典;又比如,这是程派青衣和麒派老生难得的携手。老戏迷看的是这些难得,新观众听的则是有京韵的主题曲,两相宜。
排青春版 传戏育人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出《穆桂英挂帅》的再度创排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觉,为上海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穆桂英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代表,是艺术舞台上常演常新的艺术形象。”在李佩泓看来,通过剧《穆桂英挂帅》的演出,有助于观众更全面深刻地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也能促进京剧的传承和发展。
这是李佩泓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并担任上戏戏曲学院院长以来重新编排演出的一出大戏。剧中除有京剧名家挑梁外,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也将同台演出。从重新创作调整到排练演出,都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李佩泓坦言:“我们希望能通过名家带教、师生同台‘传戏育人’。带动青年人才的培养,促进戏曲教育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所有主要角色都配有该院青年教师和学生担任B组,并重点排演青春版《穆桂英挂帅》,薪火相传,给学生锻炼的舞台与平台,通过优化组合的两代演员的演出实践,使青年演员在与名家同台演出过程中得到更好锻炼,提高技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