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买菜的艺术
朱正安
  □ 朱正安

  退休前两年,我就被安置到“二办”——退居二线干部集体办公室。因“二”与二气、二杆子,二狗子、二百五等不雅的名字相关联,我等就简称其为“二办”,以泄胸中不平并聊以自嘲。不过在“二办”不但工资奖金照旧,还不考勤免考核,无所事事,所以我便向老婆自告奋勇接下了家务这副担子。

  以前我是个看到家里油瓶跌倒都懒得去扶的人,突然一下子接过家务活,马上就捉襟见肘了。煮饭烧菜倒不怕,有《家庭厨艺大全》《家常菜》《家庭快菜》几本书做参考,外加老婆赐教,就可以对付了,就是买菜一无书籍借鉴,二无旁人指点,难死我了。

  一开始我到菜市场,只要一眼看见要买的菜,就说“给我称X斤。”待卖家称好装好递过菜来,我一边接货一边付款一边问:“一共多少钱?这菜多少钱一斤?”结果菜拿回家,老婆不是埋怨贵了就是不新鲜,或者让人家蒙了,反正都有话说。一次买了个猪肚,回来一翻洗,总共两斤的肚子被填了半斤多肠油,老婆气得跺脚,说,跟你讲多少遍了,买菜要一看二比三讨价!一看就是先看新鲜度,鱼啊肉啊还要看颜色闻味道;二比就是要货比三家……吃了多次大亏,我终于领悟到买菜竟是门艺术,便认起真来。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次我在农贸市场严格按照老婆的“一看二比三讨价”买完菜后,又上购物中心去买了调味品,可在付款时竟让收银员发现了一张二十元的假币,于是她在众目睽睽之下追问其来处。我哪还记得是哪个卖菜的找给我的。回到家我发誓撂挑子不干了!

  可是不干能行吗?我2009年从银川退休回沪定居松江后,2010年我外孙就降生了。女儿女婿要上班,老婆要带外孙,我不当“马大嫂”谁当?呵呵,不还是我当?

  恕我直言,上海人嘴刁,小菜要吃得新鲜、时鲜、精细,我既然回到老家,就得“回乡随俗”,所以为了每天餐桌上那几样小菜,一大早都要骑车去附近的几个菜市场和农民地摊上“一看二比三讨价”,累不累?近两年就更吃力了,附近的几个农贸市场全都迁到城边去了,农民随地设摊叫卖也让取缔了,每天要多颠不少路。多跑点路我倒不在乎,就算锻炼身体嘛,关键是——又要恕我直言了——南方的生意人比西北人门槛精多了。有一次我在地摊上买土鸡蛋,看上去一个憨憨厚厚的农村妇女,一口方言,还一叠连声地发誓:“骗你不是人,这蛋真是纳(我、我们)自家拆(下)的,不是纳自家拆的不要一分洋钿……”把我感动得连价也没还就买下了。回到家老婆做菜打开鸡蛋一看,颜色呈浅黄色,断定我又上当了。我不服,把经过讲了一遍,她气得声音发抖:“你真是——你哪能不让她拆个蛋孵下来看看嘛!”我恍然大悟,啼笑皆非。

  当然缺斤少两的、以次充好的、掺水带泥的……忍个肚皮痛也就算了,令我最痛恨的是,有好几次买来活蹦乱跳的鲜鱼,杀好洗好烧好,搛到嘴里一股药气味。听人说这是卖家在鱼盆里下鱼浮灵或者孔雀石绿了,这两种药物可在短时间内将鱼激活,但会致癌。这不等于谋财害命么?这不是要气死我么?

  不过,十年磨一剑,实践出真知。经过十年历练,我不但未被气死,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买菜的艺术——“一看二比三马虎”。“一看”就是买卖菜时看开点。古人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菜场就是买菜的和卖菜的博弈的战场,我一个古稀老人能斗得过人家?再说多几个钱这辈子富不了了,少那几个子儿也饿不死的,较什么真?“二比”就是比比过去的生活和比我收入低的人,再比比那些出天价买了假药吃的、让黑传销蒙了的、被电信诈骗坑了的,也就心安理得了。“三马虎”就是斤两上眼开眼闭,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无所谓,买贵了回去就把价钱说低一些,买上有问题的菜争取尽早发现尽早扔了再买……总而言之,马马虎虎,香烟屁股,这样卖家与买家,我与老伴,不都皆大欢喜了?当然我这个“买菜的艺术”并不适合所有的人,那些对养老金没有支配权或没有小金库的老人,千万别学,否则老俩口闹出事体来可别怪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5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6版:文体新闻
   第A07版:文体新闻
   第A08版:夜上海
   第A09版:夜光杯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军界瞭望
   第A12版:军界瞭望
   第A13版:军界瞭望
   第A14版:康健园
   第A15版:金色池塘
   第A16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难忘当年“赶火车”
买菜的艺术
书法
金秋之美
孙女给我发药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A16买菜的艺术 2019-10-07 2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