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艰难先当菜贩
2000年,21岁的袁俊骅怀揣着创业梦,从黑龙江的一个偏僻农村来到了大上海。由于家境贫寒,他初到上海时身上只有几十块钱,甚至连饭都吃不饱。随后的两年里,他在洗车店干过,在化工厂干过,做的都是靠身体吃饭的体力活。
善于动脑筋的他逐渐发现,在上海这座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人们的餐桌是个巨大的市场。于是,他凭着在老家种过农田、卖过蔬菜的经验,用两年打工攒下来的几千元钱,在位于浦东的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租下一个摊位成为一名小菜贩。
成为单位供应商
袁俊骅每天凌晨1时就起床,自己开货车进货、分货,白天还要在摊位前守着,很难睡上一个完整觉,每天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也就五六个小时。后来,爱人也来到上海帮他料理生意,“怀孕那年,她白天帮我卖菜,晚上回到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休息,下雨时还要起来用脸盆接漏下来的雨水。”
袁俊骅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2003年,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注册资本3万元,他当上了经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客户,是一家饭店。客户为了考验袁俊骅,每天只让他送一些芦笋、绿叶菜等易损且便宜的蔬菜。袁俊骅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度,每次都坚持用箱子将菜包装好,避免挤压。一个月下来,袁俊骅为这家客户送菜的金额才1000多元钱,远远低于成本。两个月下来,客户终于被袁俊骅的诚信和细节所打动,把大量的订单给了他。
正是靠着这种坚持和诚信,袁俊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最多时成为90多家单位的供应商,涵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工厂、酒店等各行各业。”
建立基地和厂房
袁俊骅从小在农村耕田种地、放牛养鸡,记忆里都是青山绿水。在公司逐渐壮大后,他设立了自己的农场基地,目的是从货源上做到100%放心。2014年,公司旗下的净菜加工厂在松江落成,采用臭氧洗菜机、高压洗菜池、恒温冷藏室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确保食品质量。今年3月,公司取得了调味料和肉制品两项生产许可认证。
看着公司的新厂房,袁俊骅说,公司还将继续在崇明、海门、启东等地设立蔬菜种植基地,物流也将建立自己完整的冷链运输体系,“确保让百姓吃到‘舌尖上的放心’。”
通讯员 居嘉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