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最温暖的地方
报告显示,2014年,上海交大图书馆全年入馆人次为214万,月入馆总人数最高的是11月和12月。可见天寒地冻的时候,图书馆是读者最温暖的“书房”。同时,入馆人数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波动,阴天和雨天入馆人数最多。从每小时入馆人数看,早8:00-9:00、午12:00和晚18:00,是每日高峰。
尽管数字化阅读趋势越发强势,但是散发着书香的纸质书并未被学生抛弃。从借阅分类排名看,人文社科类图书最受欢迎。《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和《冰与火之歌》问鼎借阅榜。“借阅达人”们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对手的阅读比赛。排名前三的借阅达人借书量分别为401本、208本和198本。
以图书馆为“家”的“跑馆达人”们也不在少数。全年入馆次数前三的读者均超过1000次,第一名以2201次遥遥领先,按照全年开馆356天来算,平均每天进馆6次。跑馆“冠军”感言:“图书馆的静谧与厚重才能使我更加充实和自信。我坚信,在图书馆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能因自己的奋斗而变得不平凡。”
放下手机多闻书香
基于信息系统的发展,图书的跨区域预约与借阅变得越来越容易。以上海交大为例,2014年跨校区借阅量为1.6万册,所有图书累计奔跑约6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6圈。其中最“辛苦”的一本图书为《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概论》,校区间往返49趟,奔跑约1960公里,相当于参加了46.5次马拉松比赛。
数字化阅读增长很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偏好。2014年,上海交大全校师生借阅纸本图书33万多册,对电子资源继续保持高利用态势,全年下载电子图书261万多次,电子资源1,488万篇,电子教参访问量达26700次。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为校园阅读的提高拓宽了渠道。
上海交大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发出倡议,在体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把视线暂时从手机移开,拾起一本散发着香气的书卷,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让身心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美感与乐趣。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