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施捷)自评健康状况差、各类失能问题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以及疾病负担沉重,构成了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风险。有专家据此呼吁应积极建立、完善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今天上午在沪举行的“健康中国,2020风险与治理方略”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大学课题组专家报告说,随年龄增加,我国老年人口自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的比例上升,躯体方面问题增幅大于心理健康问题,且年龄越大自评健康得分越低。有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
有研究报告还显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北京、上海、成都等4个城市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9%,呈现上升趋势。到2020年,老年性痴呆患者估计将达到1020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高出一般人群10%-20%。我国大陆老年人群自杀率为37.34/10万,仅次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老年人的疾病负担沉重,而卫生服务利用又明显不足。据估算,目前我国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比例超过70%,应住院未住院比例接近4%,经济困难是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从60岁以上老年人因病就诊、住院、自我医疗、残障照顾四个方面测算,我国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从1993年的775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4283亿元,超过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0.1%),也超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城市8.1%、农村5.2%)。
专家指出,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老年人基本医疗与日常护理照顾服务的重要场所。但我国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
从养老供给的现状来看,与实际养老服务需求更是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多数为社会福利院,并不具备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功能。医疗和养老服务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也影响了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有效利用。2014年我国有养老床位551.4万张,每千老年人26张,与“十三五”目标(35张)尚有较大距离,低于欧美国家平均水平(40张)。
相关链接
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风险,课题组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提出4条政策建议:一是建立以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免费医疗照顾制度;二是建立基于社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完善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等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四是探索建立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具体内容包括:可考虑对65岁以上老人实施基于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免费(定额免费)照顾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最后一道“安全网”;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开展老年医疗护理保险试点,在此基础上依托二、三级医院开展医疗专护试点,逐步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建设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等社会支持服务体系,鼓励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支持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社区老年设施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增加日间照料床位;整合利用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