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受到万众追捧,今天就被反戈一击,遭受无尽的嘲讽。“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被传得神乎其神,最近它的开发者们有点烦。此前它甚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重要发明,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技术,这些天却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这样一个话题原本有一定的讨论门槛,技术优劣,是否有操作性,若无相应知识不好介入,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一开始设定的话题产生了直接影响。
最初围绕它的讨论就并非局限于技术本身,巴铁传达的是一种新技术理念,解决城市拥堵,方便民众出行,它给外界一种颠覆传统的革命性技术的印象。技术话题天然的门槛,加上一个充满情怀的故事,使得局外人对巴铁从一开始就有着特别高的期待,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它的社会价值。
此前对巴铁的种种赞美,非常具备互联网营销的特质,比如包装情怀,强调使命感,对自身产品的自负,甚至对媒体资源的利用等。问题在于,巴铁技术未来要走的路,在短期并无实现的可能,创业者为局外人画饼,只会在短期内吸引目光,久而久之就会被视为一种营销策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看看过去那些靠互联网营销尤其是饥饿营销发家的公司,如今很多都回到了凡间,品牌形象大不如以前。这就是因为此前的营销过于依靠故事,透支了公司及其产品的市场想象力,当达不到外界的预期,这种营销只会成为一种负担,继而伤害到自己。
巴铁此前讲了一个好故事,依靠舆论受到瞩目,公司负责人甚至对外界的质疑视而不见,成功的营销可能让他们忘乎所以。殊不知,舆论在悄然转向,媒体的一则报道点燃了质疑的导火线,借故事吸引投资,公司旗下还有P2P产品,并对投资人允诺高回报,这些最容易受网民鄙视的模式出现在这家公司。可能巴铁技术有它的前景,但如果继续讲故事的营销模式,恐怕就得不偿失。
以往的经历表明,消费者不经意间会接受营销,至今还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因为讲了一个好故事而吸引了不少粉丝。不过,对于追随者来说,一旦有充分的证据发现自己被蒙蔽甚至被欺骗,就会反戈一击。在电影领域这一点非常明显,过去烂片赚钱模式屡试不爽,粉丝电影大行其道,水军制造好口碑,吸引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走进影院。但这些营销上的成功只会实现短期的利益,如今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预期在明显降低,对烂片圈钱极为反感。在巴铁话题上,外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不过经历了舆论的追捧和非议之后,也可从中得到教训:仅仅依靠故事而塑造品牌或产品,注定意味着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