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光有一个好剧本,能否成就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呢?
近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当代电影》杂志社、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三地电影编剧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电影人,就此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与对话。
剧本是基础
其实在中国电影界,把一个好故事拍成烂片的例子数不胜数。去年公映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就遭遇诸多差评,影片的故事基础是荡气回肠的《长恨歌》,明星阵容也是相当“豪华”,集结了范冰冰、黎明、陈冲、陈宝国等演员,甚至还有张艺谋、田壮壮两尊“大神”坐镇监督。然而看完电影,观众能记住的只有片中华而不实的色彩,以及支离破碎的狗血剧情。
一个盛衰转折、山河破碎的悲剧故事,在导演的手里,变成一部“不谈国事、只谈爱情”的“李杨秘史”。再往前看,根据《雷雨》改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好故事拍成烂片”的典型代表。可见,剧本,只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但要有一部好作品,光有个好剧本远远不够。
团队很重要
中国台湾影片《翻滚吧,阿信》曾获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影片导演、编剧林育贤告诉记者,当时拍摄这部作品的时候恰逢台湾电影的低谷。“台湾电影人最拿手是那种小清新题材,体育题材很少涉及。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好,并让大众认可,确实很难。”幸好,林育贤集结起了一个靠谱的团队,队里每个人都把全部身心投放进这部作品。主角彭于晏在6个月的时间里疯狂练习体操,所有剧组成员,包括林育贤自己,全部来到台湾宜兰县,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从外形到心灵的蜕变,让他们最终把阿信深植在观众内心。
可见,一个靠谱的电影团队,可以把一个普通的故事讲得动听起来。例如被观众嚼烂了的“丧尸题材”,被导演延相昊贴上情感标签后,变成今年广受好评的《釜山行》。导演吴思远这么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电影团队,可以把一个好剧本里的故事用最真实、最完整的手法展现给观众,甚至用剪辑、镜头和细节等风格化的东西,为这个故事锦上添花。
好剧本稀缺
今年,毕赣的一部《路边野餐》,被国内电影人誉为“把中国电影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拉到法国新浪潮时期”,影片令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文艺片带来的快感和愉悦。然而,如今的国产片里,像这样艺术口碑双丰收的影片实在太少。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编剧王兴东指出,如今电影的泛娱乐化,令其成为机械化、快餐式的消费。“只求数量,无求质量;只求科技手段,无视文学功夫。那些没有孕育成熟的电影创作,单靠武打、特效来支撑,足见如今作品急功近利的程度。”
在评论家毛时安眼中,如今好剧本稀缺,年轻观众的观影品位都被好莱坞用娱乐主义和技术主义引导了。“不断迁就娱乐主义的倾向,让影视创作者难以坚持自己基本的立场。”他举例称,有一名知名编剧,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居然说出了“这些角色,你们想让他死就死,想让他活就活”的话,毫无自己的立场。
很多人在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问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为什么让安娜卧轨自杀?他说:“艺术创作者应该按照人性的逻辑,去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而不被任何人和事左右。”这才是成就一部好剧本的基础,也是一部好电影的要素。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