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相关项目组发布《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报告(2016)》。《报告》评估3家中央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以及31家省级政府、93家地市级政府的相关表现,其中12个地级市在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度指标考核中得分为零。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1070.5亿元。这个数字很庞大,但它是个进步。在2002年《政府采购法》刚颁布时,这个数字只有1009亿元。这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购买行为“看得见”。
对确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言,政府采购十分重要。但如何好钢用到刀刃上,必须有制度约束。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公开。
近年来推动信息公开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而且社会公共资讯日益发达。这使明目张胆的非法勾当有所忌惮。但“只买贵的,不选对的”采购思维仍不时出来“晃悠”,“千元U盘”类天价采购不时来吓人。
随着城市改造提升,一些看起来不大受关注的“小众”公共产品,其采购价格有时却招致争议。比如,一块小小的道路指示牌、公交站牌等,在一些城市竟然采购出数千上万的价格。前段时间,某城市给出租车统统装上导航和监控,价格高达四五千元,一问司机的使用体验,他们却一脸无奈。这类事情,并非极个别案例。这些公共产品看似不起眼,但整个城市累积起来数量不小。如果真有不当采购,对公帑的浪费就是惊人的。
就拿这次《报告》的调研来看,仅仅梳理公开的数据就可发现,同一产品不同区域的采购价差悬殊甚至低配产品卖出高价的现象依然不少。所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永远在路上,永不可懈怠。
透过《报告》,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必须剿灭那些零透明度领域。国家法规早已有之,竟还有地方连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的平台都没建,或有而不用,这很离谱。不仅要反思此中的信息公开“基础设施”短板,更要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推进公开的制度、文件,依然有人采购后不声不响。这是制度的落实有“空隙”。
其次则是注意信息公开的深化、规范及后续监督的跟进。现在公开的利益勾兑少了,但擦边球不少。一些招标采购为参与单位“私人订制”标准,一些领域招投标过程陪标的潜规则盛行,一些采购信息发布如雾里看花,让人读不懂。这说明,除了基本的公开动作,公开还应朝着深度和规范方向改进。特别是,需要专业的解读力量、监督力量跟进。有人大代表呼吁对政府采购负责人实施终身负责制,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未尝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当然不能说,那些零透明度的地方就一定有采购腐败,但长期没有阳光,“硕鼠”潜藏的风险会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