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码骗局
微信二维码诈骗有两种,第一种是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声称给顾客返利或者降价,将木马病毒隐藏在二维码里,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顾客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第二种是利用微店经营者收款心切的心态,诱导店家将“付款二维码”当做“收款二维码”,从而转移资金。
诈骗案例:
● 扫描二维码支持创业活动,网银账户金额全部被转走
刘先生下班时碰见有人举着手中的二维码请他扫描,说是初创企业做活动。不过,当刘先生进行扫描后,第二天上午,发现手机中莫名其妙发来了一个短信验证码,而其网银账户则在随后被转走所有的余额。
● 发二维码等收款反被骗钱
小张是个微商,一次一陌生网友要买两盒产品,小张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发给对方。对方却说小张发来的二维码无法付款,并要求小张按她的方法重新发送二维码。在对方的指引下,小张将自己微信钱包的“付款二维码”发送给对方。对方以“网络超时未收到图片”为由,让小张又发送了两次“付款二维码”。
这时,小张收到银行提醒发现自己账户被连续消费了3次。此时,小张用微信再次联系该网友时,对方已将他删除。
防骗指南:
现在很流行扫二维码做活动,骗子正是利用这点混在其中。面对扫二维码打折或赠送礼物等活动,要小心识别,谨慎扫描,不贪小便宜。
在付款二维码类诈骗中,经营者一定要区分好“收款码”和“付款码”。收款二维码是对方向自己付款,由自己输入金额后,向对方收款;付款二维码是自己向对方付款,对方只需快速扫描二维码,输入支付金额即可完成交易,该二维码具有时效性且一次有效,在每笔金额小于500元的情况下,无需验证支付密码。因此,付款二维码与银行卡的验证码同样重要,不可随便轻易发送给别人。
莫上假快递的当
快递签收诈骗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 犯罪分子冒充快递人员拨打事主电话,称其有快递需要签收但看不清具体地址、姓名,需提供详细信息便于送货上门。随后,犯罪分子将上门实施诈骗。
(2) 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购物网站的用户个人信息,批量寄送快递。包裹中的货品大多是外强中干的次品,并通过快递公司向收件人索取所谓的“运费”。
诈骗案例:
● 关小姐借“快递员”手机被转走现金3万多元
关小姐接到一名“快递员”来电说,因收件地址字迹模糊,特意打电话询问地址。关小姐也没多想,就把地址告诉了对方。
次日“快递员”送来一盒点心,称是关小姐之前购买过的网店赠品,坚持要她亲自签收。关小姐拿到礼品后收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中通快递总部,快递送错地址,要找“快递员”接电话,关小姐把手机借给“快递员”听,其间关小姐好像听到手机有新短信进来,“快递员”挂完电话对关小姐说,地址没送错,就立即离开了。
拿回手机的关小姐立马发现刚刚银行客服发来的转账验证码和被转走34500元的短信提示。
防骗指南:
接到类似电话时,请保持冷静,坚持“三不”: 不相信、不理睬、不联系。如果恰巧自己正有快递未收到,也切莫慌张,先挂断电话,重新拨通真正快递公司的电话进行查询。还要做到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银行账户资料等重要信息。
网购时应在正规网站选购,并认准对方身份,确保支付方式安全后方可进行交易。若买家认为卖家指定的快递公司“不靠谱”,可以要求卖家更改快递公司。也不要轻易点击别人给的网站,若网站中涉及银行卡密码,请勿随意填写。
“交易卡单”圈套
“卡单”,起源网购词汇,是网上骗子的一个“忽悠”新手买家的词。骗子假借网商卖家身份,与受害者达成交易,受害者通过网银付款后,骗子假称系统问题“卡单”,要求受害者重新付款,从而实施诈骗。实际上各大购物网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卡单”说法,更没有这么一回事。
诈骗案例:
● 小李“双十一”淘货被骗1.5万元
2015年11月12日,小李接到一位自称是“店家”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由于“双十一”交易量火爆,她下的单没有成功付款,已经转为异常处理,所以需要她提供付款验证码。直到对方说出她的名字、订单号及所网购的衣物后,小李才将QQ号告诉对方。
添加为好友后,小李根据对方提供的网址,点开了链接,订单确实显示为付款不成功。小李按照对方的要求重新操作付款流程,她不知道的是此时账户已被骗了5000元。
13日,小李又接到了“店家”电话,告诉她还是未支付成功,需要她再次提供付款验证码,但是“店家”相信小李人品,愿意为她先发货,小李打开订单一看,果然订单信息已变成“已发货”状态,这一天,银行卡上又被拉了近5000元。
16日,“店家”又给小李打电话,问是否收到包裹,还决定送礼品给她,但又让她提供付款验证码。就这样,卡里的钱又被拉了5000多元。
防骗指南:
正规购物网站交易不存在卡单、订单失效等情况,如收到此类信息,不能相信。
爱心捐款先辨真伪
微信、微博爱心捐款诈骗是指利用大众的同情心理,制造爱心传递、爱心捐款等假消息或者篡改真实爱心传递收款账号,非法获取大众的捐款。很多人自以为献了爱心,实际上却是落入了骗子的口袋。
诈骗案例:
● 演员李小璐被骗1.7万元
2016年3月26日,演员李小璐转发了一则为一名患有神经母细胞瘤的宝宝筹款的微博。一个名为“希望盼望宝贝康复”的微博账号晒出自己两岁孩子在医院的照片及诊断报告,并向网友求助道:“我是一个两岁宝宝的妈妈,我的宝宝去年7月份的时候被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唯一的希望就是去北京做移植治疗,但后期至少还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希望大家帮帮我的宝宝。”同时也公布了自己的收款账号。
李小璐转发了该微博,并迅速将爱心善款约1.7万元打到了对方账号,称“希望宝宝快快好起来!”一个小时后,李小璐再次向该网友追问孩子的近况,称希望对方留下电话号码,方便大家了解患病儿童的恢复情况,但对方从此再无回应,不久后更删除了求助微博。
随后,有网友留言指出这个孩子患病是事实,但孩子父母却另有其人,该网友有诈骗之嫌。随后,孩子真正的母亲也发微博称建议李小璐等被骗的网友报警。
● 帮助爱心传递却反被骗5元话费
“爱心传递: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杨雷雷,考点在五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杨雷雷联系这个号码: 153××××6909。快转起来吧!”高考前几天,这则爱心接力在朋友圈疯狂传开。不少考生和家长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到朋友圈。有市民拨打了联系电话,短短几秒钟就被收取5元话费。
防骗指南:
该类案件十分常见,大部分人只想到爱心,于是随手就转发,却不考虑信息是否真实。但看到的人会因为是朋友圈的朋友发的,想当然以为是真实信息,容易再次传播或上当。遇到“爱心传递”提醒广大爱心人士:
(1) 在捐款时请先核对捐款账户,与学校或医院取得联系核实后再进行捐款,以免大家的爱心被犯罪分子利用,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未经核实的爱心信息不要随手转发到朋友圈,谨防更多爱心人士上当受骗。
摘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书《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