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聪明人,常常使人想起一些名人,他们中多所科学家、作家、政治家、艺术家、各方达人……名人说的话就是名言,至理名言,充满了智慧。
有时候,名人名言确实让人佩服。丘吉尔说:“不取笑别人的愚蠢是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言下之意是聪明人也有愚蠢的时候,也会做出愚蠢的事情,所以要包涵别人的愚蠢;这样,当你以后不小心说错话或做错事的时候,也会受到别人的谅解。
很多人认为聪明人智商高,愚笨者智商低。这样的定义有点偷懒,因为事情远远要复杂得多。什么叫笨?狭义而言,指一个人缺少一种能力:从感受到的事物中得出恰当的结论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不具备形成判断能力所必须拥有的(对事实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缺乏或理解迟缓和困难、对既有事实的整合速度较慢、观点带有情感性、受到某种思想的灌输;当然,智商较低也是原因之一。但愚笨必须和智障区分开来,因为它尚处于认知的正常范围。
愚笨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比如有形势性愚笨、特殊性愚笨、社会性愚笨、历史性愚笨。某些事情,有的人认为是愚笨的,但在其他人看来却是正常的;有的事情在过去被看成聪明和正确,今天看来却是愚笨的。在文学和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被称为“丑角”的人(如中世纪的宫廷丑角),表面看来愚笨可笑,实际上他们被描写成聪明人的提醒者;而中世纪的哲学家反而被看成脱离现实生活的笨蛋。愚笨在个体之间也是相对的,一些被人们称为“笨蛋”的人往往会找出比他们更笨的人来,在这种时候,光看智商的绝对值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
在文化发展史上,不少人总是把聪明和愚笨看成是矛盾的,人类虽然研究出了一种表示个体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智商。可是几十年来,只有极少数的“讽刺科学家”在研究愚笨原理,他们发现愚笨可以造成比犯罪更大的损失。研究愚笨的学者们还指出,很多人往往低估在运行中的愚笨个体的数量;一个人的愚笨概率和所有其他特点无关;非愚笨者总是低估愚笨者的潜在危险,而且总是忘记,和愚笨者打交道或进行谈判会导致重大损失;愚笨者是人的所有类型中最危险的一种。一个愚笨者的行为往往是损人不利己的,充其量是把自己也搭进去受损,这一结论被认为是“愚笨学”中的黄金规律。
有些人喜欢将聪明和愚笨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也带动了对愚笨的研究,有个时期,书市上充斥着所谓的“厚黑学”一类的书,撇开商业炒作,里面牵涉到不少关于聪明和愚笨的问题。其实研究、分析、判断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聪明和愚笨的过程,有益于社会大众并受到点赞的就是聪明的判断,很多经典的哲理名言只能出自那些能辩证和幽默地看待聪明和愚笨关系的人。而愚笨者的结论,一旦切中了真理,便是聪明的见解,可爱得胜过聪明人;有的聪明人之所以显得聪明,因为他们把愚笨的想法藏在心里不说出来。聪明和愚笨的距离,有时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