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听老演员说说事儿
孙佳音
  ◆ 孙佳音

  当说到现在的某些年轻演员时,令人叹息的,不仅仅是老演员怀念从前,怀念那些提前很多天到剧组读剧本的严谨的日子,而是老演员也不再愤青地抱怨和叹息:“我现在的态度是,你找我,演员是谁别跟我谈,说说你给我多少钱就行,根本不要跟他们去谈这个剧组的情况。有时跟我谈一个剧组里有谁谁谁,我说,跟我没关系,我也不认识他,你觉得我演这个角色合适,导演也觉得行,价钱合适我就去,给不了我就不去,就这么简单。”

  是的,就这么简单。这个行业这三四年来,在资本的裹挟下,正断崖式崩塌。最初,有老戏骨实在气愤难忍才吐槽年轻演员念数字充台词等配音,便叫观众惊掉了下巴;后来,只要不是穿帮得太厉害,能用替身的场景,男女主人公绝对不会上场。远景戏要用替身,背影要用替身,近景对手戏只要不露脸也要用替身。大家似乎渐渐习以为常;再后来,制片方也坦荡荡承认了大量使用绿幕,《孤芳不自赏》总制片人赵建瓴就毫无保留地说:“我们确实很多地方用到抠像了,这个是我们实拍是达不到的呀,这必须用抠像去解决啊。”也就是说,原本该是有血有肉的互动演出,很可能只是演员工具化程式化的表情包。

  导演康洪雷说,目前的情况,不能归结为“被资本绑架”这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资本带来的掠夺式消费——掠夺式地消费编剧,掠夺式地使用演员。比如有一个大编剧,他的剧本写得好。结果上百家影视企业都找他写剧本,那他还有多少储备、能力和精力花在一个剧本上?掠夺式消费会扼杀一个优秀编剧。“我认识的一个演员,他说他的经纪人一天平均要接6-8个戏的邀约电话,每天一睁眼电话里就是钱和角色,当钱在你周边游走的时候,怎么去抵抗?”

  怎么去抵抗资本的诱惑?这真的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我想,举三个例子。

  比如,导演郭靖宇在面对资方挑剔和“指导”时候选择了坚持,他说:“这时候你要坚持,你要相信你不拍了,这个项目就成不了,他们就彻底逐利不成了。”于是他坚持用全新人拍了新“射雕”,“只要你是良心剧、良心价,电视台、网站都是可以说服的。”

  比如,编剧王丽萍刚刚杀青了又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国民大生活》,她说“拍摄115天,读剧本,走戏,磨戏,这是我们的日常”,她没说的是,她作为一个国内一线编剧始终在兢兢业业创作剧本,跟导演、演员一起打磨剧本,甚至为一句台词争个面红耳赤。而不是如行业里的大多数,找枪手注些水赚快钱。

  比如,演员胡歌。一部《伪装者》,明台灵动跳脱,带点痞气;再一部《琅琊榜》,几乎完全靠语言和眼神,演出了梅长苏的温柔忧郁、狠绝果断、坚毅执着。而后一年,他顶着过亿的片酬,没有再接演任何作品,而后,他搁起名利,选择出国深造。

  前几日,还有人“爆料”胡歌拍广告也用替身。其实,只是一个拍摄现场走位的光替,结果一众跟胡歌合作过的导演、演员、制片,哪怕只是颁奖礼上擦肩而过的“熟人”都跳出来争相为他抱屈。看他们言之凿凿,只想说,胡歌能比一般年轻偶像走得高走得远,绝非偶然。

  其实,资本不全是坏东西,郭靖宇、王丽萍、胡歌们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你坚持尊重艺术,如果你不迁就完全不讲艺术规律的资本,或许你就能获得的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弦上黄莺语 檐下醉心花
来,听老演员说说事儿
戏曲粉丝也要粉得“专业”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来,听老演员说说事儿 2017-03-18 2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