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粉丝也要粉得“专业”
水云
  ◆ 水云

  近十余年来,戏曲粉丝文化的变化是个值得关注的有趣现象。尤其是现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关于戏曲院团或演员的微信群,长期占据着手机微信的前几位,其活跃程度可见一斑。戏曲粉丝数量的发展和日趋年轻化,在昆曲、越剧、京剧这样的剧种里特别明显。粉丝群不仅在下游环节的协助宣传推广、团购戏票等方面起到越来越直接及时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在“大粉”的带领下,已然参与到了艺术生产的上游环节,例如策划传承或排演新剧目、录制专辑、举办专场演出等等。这些只要运作得当,对于传统戏曲演员在当下的艺术积累和形象塑造,甚至是反过来作用于传统戏曲院团的运行思维,都有积极的影响。

  而多了近了,戏曲粉丝群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平民化、扁平化,当年主导粉丝舆论的论坛管理员也不得不开始扮演“卖萌”的角色。同时,自媒体拉近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追星这件以往的难事变得更加容易。有的戏曲偶像也过于接地气,常常“空降”微信群,艺术本身的仪式感和“爱豆”的神秘感、距离感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使得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意味出现偏差和缩减。泛娱乐化虽然给传统艺术的观演关系带来新潮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大粉”不会适时合理控制局面,他们的“爱豆”也就面临被消费的窘境。

  很多时候,戏曲粉丝并不清楚自己粉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颜”也不会太深入和长久。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尽量减少盲目粉,尤其是对于昆曲这样综合性强、内涵丰富的戏曲剧种。在了解剧种和其它演员的基础上,戏曲粉丝才会更加清楚自己所粉的“爱豆”有何特质。

  戏曲粉丝群体是当下传统艺术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粉丝个人可根据自身积累和热衷程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好大喜功,也不应妄自菲薄。“大粉”则更需要培养敏锐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既关注时下流行的推广方式,又注意把握推广的尺度,例如在做相关推送或宣传时注意媒介和场合的不同,及时去除“粉丝滤镜”,时刻积蓄正能量。

  粉得专业,才会粉得更自信,才会出现越来越多受人理解尊重的“名粉丝”或“暖粉”,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态也会更加优化而多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弦上黄莺语 檐下醉心花
来,听老演员说说事儿
戏曲粉丝也要粉得“专业”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戏曲粉丝也要粉得“专业” 2017-03-18 2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