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书法》杂志主办“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一扫笼罩在书坛多年的阴霾,成为“文革”后书法艺术复苏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日后国内大型书法展览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谦谦长者,以一对古意盎然的甲骨文楹联摘得一等奖,备受瞩目,他就是被现代草书巨擘林散之誉为能“惊时辈、傲俗儒”的沙曼翁。
沙曼翁(1916—2011),满族爱新觉罗氏,名古痕,字简闇,号曼公、苦茶、补斋,别署茶新墨旧斋、古木堂。生于江苏镇江,长寓苏州。少年时自学篆刻,年甫弱冠赴上海,从事保险业,结识了马公愚、杨秋宾、朱其石、翟树宜等名家,时相切磋。193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名书家萧蜕庵途经苏州观前街苏九华笺扇庄时,看到了沙曼翁的大篆书法,颇为欣赏,即录其为弟子,开始系统指导其学习篆籀、分隶各体及文字学。萧蜕庵对其寄予厚望,在题砚铭时勖勉道:“卓尔沙子,是勤是精;铁书浑浑,张我笔军。”沙曼翁备受激励,即使在日后坎坷困顿之际,也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不辍艺事。
抗战后沙曼翁在杭州参加了金维坚、余任天等组建的龙渊印社。建国初寄居上海,任上海市食品工业同业公会秘书,加入了张鲁盦等创建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并参与《鲁迅笔名印谱》、《西江月·井冈山》组印等创作。然而正当他沉醉于传统文化与艺术追求的理想时,忽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先后被下放至上海嘉定外冈的砖瓦厂及化工厂、农业机械厂劳动,至七十年代末始获平反,归寓苏州。
沙曼翁人生虽跌宕起伏,却一如既往,数十年笃志于商周鼎彝、秦汉碑刻的临习,对甲骨、简牍、砖瓦、诏版、古玺等用力弥深。其扎实、系统的创作功底和“不为古人奴”的艺术创变志向,使他在“文革”后立刻喷薄而出,跨越到艺术人生的全新阶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沙曼翁先后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及新加坡、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大展,得到海内外艺坛的高度评价。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于2011年10月以九十六岁高龄仙逝。
关于书法创作,沙曼翁深悟唐代张怀瓘论书语“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之妙,创作追求气韵、性情而不拘于形似。其晚年书法心笔交融,超以象外,以书风古苍峻健,书体广博而著称。
沙曼翁治印一直强调:“以追摹秦汉为正宗,”并提倡学篆印当于“印外求印”,而他所称的“印外求印”主要是指除文字学之外的素养,即“须读书,求学问,立品德,重修养,自能入正道,除俗气,于艺事大有裨益。”对于工巧一类,认为每流于匠俗,只为浅人所取,其“平生不愿为,盖损性灵也。”沙曼翁力主篆刻“不自正入,不能变出。”又要“力追平淡,平淡中有真味也。”综观其印,保持了汉印宽博浑厚的宏大格局与精神气质,并以自己独擅的篆书入印,线条时有粗细疾徐的细微变化,流露出自然书写的意趣。其印于质朴中求虚灵,于平淡中寓真趣,虽未产生鲜明的印风,然意厚韵正。
沙曼翁一生淡泊,曾以石涛“一事无求不出门”诗句自况,但在艺术创作上却是一位胆敢独造的勇士。即使对自己的恩师萧蜕庵,他也称:“篆法虽得师承,正以逃不出师门为自惭也。”从沙曼翁毕生的探索实践与艺术思想中,后人再次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深邃博大和永恒的时代创新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沙曼翁在印坛多美言、少批评的文化氛围中,对艺不对人,无论权威,都敢直指瑕疵,此等胆魄,直堪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