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鹿园欣赏海派砚
丹墨
■ 焦叶砚 乔勇 摄
  ◆ 丹墨

  说到海派砚雕,人们便会想到近代的陈端友,他的砚雕作品既注重写实、更强调自然肌理效果,在他手下,竹笋、荷叶、瓜果及龟、蝉、田螺,刻画细致入微,手法逼真,甚至色泽、质感都可以乱真,201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砚台大展,对陈端友的评价是“一代巨匠”。人们看了陈端友雕刻的砚台,无不啧啧称奇。有人甚至感叹这样的作品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没想到,近日在武夷路上的鹿园,看到了陆小华、陆炯父子雕刻的砚台,不禁喜出望外:海派砚雕喜有传人。

  陆小华早年在工艺美校象牙雕刻专业学习,当时的工艺美校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开设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及书法课、素描课、泥塑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文革”期间,他下放到安徽乡村,一去便是二十二年。1990年他调回上海,进了一家生产文房四宝、加工砚台供外贸出口的工艺品厂,后来又自己成立了鹿园,从此与刻砚结下不解之缘。

  陆小华儿子陆炯的从艺之路要回溯到1990年代初,那时他中专毕业不久,父亲提议儿子也学习砚雕,这样陆炯便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无论是雕刻、素描还是泥塑,陆炯上手都比较快,几乎都是一点就通。2005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团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陆炯得了一个银奖,这一年他才33岁。眼下,陆炯正在工艺美院担任教职。

  多年来,陆小华、陆炯父子精心研究海派砚雕,尤其悉心学习陈端友一路的砚雕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他们并不满足。陆小华说:陈端友的砚雕功夫已达到了极致,后人很难再有所突破,因此这些年我们亦想另辟蹊径,比如在巧色利用方面下些功夫,利用石皮的巧色做树皮,做古钱上的铜锈,还有利用石眼做小动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来自湘江 汇入海派
吴门耆宿沙曼翁
鹿园欣赏海派砚
广告
新民晚报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C08鹿园欣赏海派砚 2017-03-18 2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