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日前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亚洲艺术展上,以艺术家蔡小松等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水墨成为苏富比展场上的主角。这场名为《道殊-同求于墨》的展览由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副主席龙美仙策划。
展览开幕式上,纽约苏富比在总部大楼外特意悬挂了中国国旗。展厅里,蔡小松的水墨新作《沉香山》《瀑界》四联作悬挂在展厅主墙中央,“石是山水的分支、是山的浓缩,过去画石侧重于技术和局部的探讨;如今,我已经跳出对技法的迷恋,这也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向。”蔡小松这么阐释他的新作品。
生于1960年的蔡小松专业便学的是中国画。回顾自己的早期创作,蔡小松说起他的水墨艺术创作起步于上海一间六平米的斗室。这恐怕是全上海最小的艺术工作室了,在番禺路上,最初是物业摆放清洁工具的地方,他花了几百块钱向物业租来,屋内只容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也正是在那个6平米的小空间里,他创作了大型水墨装置艺术《中国地图》,足足可以占据一个一百平米的展厅,并以此叩开了一座座国际博物馆的大门,开启了他的世界艺术之旅。
后来西班牙的美术馆馆长来上海,要求看看他的工作室,他犹豫再三,还是请她去了那个可能是上海最小的艺术家工作室。她站在门口,发现根本没有可以坐的地方,其实连站第二个人都勉强。她很感动,也很疑惑:“那么庞大的作品如何在这里画出来的?你甚至没有地方看一眼效果。”“可是我有想象力。我知道它们组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因为,我心里有它。”蔡小松说。
此番苏富比出版的画册前言中如此评论蔡小松的新作:“1802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凭诗感叹‘我们太沉湎于世俗’,那么如今充斥着广告宣传、追捧物欲和社交媒体的世界更甚。中国水墨画依旧‘画自我感知,写内心丘壑’——对艺术家和观众亦然。然而,他们并不停驻于此,此处是一趟旅程。美就在流逝的过程中。而对于艺术家来说,美就在路上,漫步中自有避世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