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版经典《商鞅》中的灵魂人物,尹铸胜演“商鞅”,21年演了110场。如今已届52岁的他,再度登台,依然有着强大气场、散发着无限魅力。此轮演出前,本报记者特别邀约尹铸胜,聊聊“商鞅”——
记者:演了整整21年,110场《商鞅》。你怎么看“商鞅”?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尹铸胜:用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看,这就是个很“傻”的人吧!无私者难免无情,对人无情、对己无情,就现在眼光看“吃力不讨好”。如果真有个“商鞅”,搁今天大概一天也活不下去。
可是当这个人物摆在台上,还是那么有魅力,你会打从心底为他折服。为什么?他有自己做人的信念、原则,并为之坚持的勇气。换做你、换做我,都不敢说能做到。
信念和原则,是如今普遍缺失的东西。说通俗点,就是“有谱”“靠谱”!我们现在整天说找不着靠谱的人, 要我说,连能靠的“谱”都没有。谱是什么?就是原则和标准,定下这个规则、标准,有一说一、有一做一。现在谁能做到这一步?谁肯做到这一步?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懂圆通、不会做人”?
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人曾经是这样的,他们信奉一个“诺”字。如今,这“诺”被淡化了,曾经信奉的原则一再被打破。人们一边渴望着有信念、有原则的时代回归,一边又不甘心万一“实诚”被人骗了去。所以“商鞅”这样的人就很稀有了。
可越是缺少,越是被呼唤!许多人爱“商鞅”,就是佩服他能舍生取义,“商鞅”的“义”就是他最终追求的规矩,他定规矩、守规矩,哪怕最后死在自己定的规矩里,义无反顾。很可贵!我们渴望有信念的“商鞅”,讲原则的时代,虽然它看起来已经远去,但其实,要它(时代)回来也不很难,只要每个人都在规矩中活成踏踏实实的人,就可以了。
记者:现今的话剧风格发生很大改变。《商鞅》这样不设字幕、台词里又有很多古文的戏,觉得年轻人能看懂吗?
尹铸胜:这轮演出前,《商鞅》也在话剧中心演过几场。我三年没碰这戏,有些生疏,就想去回顾一下,年轻观众的反响很出乎我意料,有些地方真不能理解。很多时候我觉得这里不该笑啊,他们笑了,这笑得太逗了。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但在这笑中我明白,他们没有读懂。
年轻观众不能完全读懂,我也理解,这戏要懂、要消化需要时间和阅历。事实上,也不只是观众,就是我们演员,要读透、要成熟也有待时间。
我现在看青春版的演出,孩子们都很努力,也很用劲,练得很苦,也颇有成效。但有些段落,他们真的没懂,可能古文确实有些艰涩,背是背得很溜,可哪里需要停顿、哪里得使力、哪里轻轻带过,那层次和分寸,真的还需拿捏揣摩。而这亦无法“解释”,只能意会。
本报记者 朱渊